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宜昌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3
2024-12-16
杨守敬,1839 年 6 月 2 日出生于湖北宜都陆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其童年极为不幸,四岁丧父,由祖父抚养成人。1849 年,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但他坚持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857 年,年仅 19 岁的杨守敬高中秀才,1862 年又考中举人。此后,他的人生轨迹不断延展,在诸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杨守敬堪称巨匠。他一生著述达 83 种之多,其中关于舆地学研究的著作就达 25 种,占总数近 1/3,且均为重点著作。其代表作《水经注疏》更是凝聚了他与门人熊会贞近六十年的心血,从最初撰稿(约 1878 年左右)到最终完稿(1936 年熊会贞去世为止),师徒二人精诚合作,呕心沥血,成就了学坛佳话,也为后学树立了楷模。《水经注疏》集各家之长,正误纠谬、广征博引、寻本溯源、言之有据,全书共 40 卷 150 万字,记述河道 3000 多条,还与他所著的《水经注图》文图互证,相得益彰,是郦学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让《水经注》重新焕发光彩,也使中国沿革地理学达到了高峰,被清代学者罗振玉将其代表的历史地理学与光绪时李善兰的算学、王念孙和段玉裁的小学并誉为当朝的 “三大绝学”。此外,他还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等,这些著作运用当时刚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制图学成果,开新图编绘先声,是我国传统清绘地图的升华,为后世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金石文字学领域,杨守敬同样造诣深厚。他早年就对金石研究有着浓厚兴趣,曾与诸多志同道合者交流切磋,四处搜集金石文字资料,例如在荆州府估衣店就购得金石文字数千种,还将所搜集的汉魏六朝的金石文字翻刻成集,如《望堂金石》等。他提出 “金石之学,以考证文字为上,玩其书法次之” 等独到见解,对金石文字的考证、研究方法等都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在目录版本学方面,杨守敬也颇有建树,其著有《日本访书志》等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我国的目录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古籍的整理、分类以及版本鉴别等方面贡献了智慧。
书法艺术上,杨守敬虽将其排在自己诸多成就的第三位,但依然有着极高的地位,有 “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 的赞誉。其书法风格古茂恣肆,直逼汉魏,对近代日本书坛崇尚北魏风骨有着倡导之功,甚至在东瀛被尊为书道之宗。
泉币学领域,杨守敬也投入了诸多精力,著有《古泉薮》《飞清阁钱谱》等,对古代货币的研究细致入微,为后人了解古代货币体系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而作为藏书家,杨守敬更是令人钦佩。他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收藏丰硕,其观海堂藏书在当时与湖北名宿柯逢时的收藏并驾齐名,藏书之富,一时雄视国内。并且,他在 1880 年至 1882 年出使日本期间,节衣缩食,抢救了大量中国历史古籍并运回中国,为保存我国文化典籍做出了杰出贡献。
杨守敬一生勤奋苦读,严谨治学,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科学界定 “长江三峡” 和 “八百里清江” 源头第一人,开创了地理水利学先河。他的这种治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学,即便在逝世后,其学术成就依然熠熠生辉,为学界所铭记与推崇,成为宜昌乃至中国学术史上的璀璨之星。
张子高,1886 年 7 月 14 日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县,原名张淮,字子高,又名张芷皋,是我国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也是化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张子高年少时念私塾,中过秀才,1903 年进入武汉文普通中学堂学习。在那个清王朝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目睹国家的艰难处境,立志救国救民。1909 年,怀着 “科学救国” 的愿望,张子高考上北京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第一批庚款公费留学生,留学美国,师从著名学者 A. A. Noyes,进行了稀有元素分离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制定的钨族和钽族的分析方案,还被编入《稀有金属定性分析》一书中,成绩十分优秀。然而,爱国心切的他并未留恋美国的良好条件,于 1916 年毅然回国,投身教育界,开启了他为祖国培育人才、发展化学学科的漫长征程。
在化学教育方面,张子高有着突出表现。他长期从事化学等多门二级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桃李满天下,为中国培育了几代化学和化工科技人才。他教学严谨,紧跟当时世界化学学科前沿,将化学热力学等最新的化学分支学科引入国内用于培养学生,授课时强调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并且以 70 分为及格线,严格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在挑选和培养人才上,他独具慧眼,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时,就支持清华破格录取吴晗这一文史英才,同时也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培养,即便后来因身体原因退出繁重教学工作,仍将精力用于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常说 “全力培养青年,是我们老一辈的责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我们老一辈的期望”。
而在化学史研究上,张子高更是有着开创性贡献。他是利用实证方法开展化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同他的学生一起对《本草纲目》记载的氯化汞制备方法用现代化学方法进行试验,这是我国通过模拟试验及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化学的范例。他倡导文献记载和实验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著有《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这部著作以大量文献记载为依据,并加入对考古发现的现代检测,总体上对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把握非常到位,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对其后的科学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后来撰写新的中国化学史的作者必须参考的著作,为我国化学史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让后人得以从化学的角度去梳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脉络,探寻古人在化学应用等方面的智慧结晶。此外,张子高还是著名的古墨收藏家、鉴定家,一生写了许多古墨研究和考证文章,还同叶恭绰、张口伯、尹润生三位收藏家合编了《四家藏墨图录》一书,1973 年,他更是将几十年来收藏的近千方古墨(包括明代的一些珍品),全部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张子高一生经历了我国诸多动荡时期,但始终不渝地献身于化学教育事业与化学史研究,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胡国瑞,湖北当阳人,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以及唐诗、宋词研究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在学界颇为显著。
胡国瑞早年潜心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与钻研,凭借扎实的学识功底进入武汉大学任教,在这所学术氛围浓厚的高等学府里,他将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与所学知识倾囊相授,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子,也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不断深耕。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他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担任了诸多重要的学术职务,参与各类学术研讨与学科建设工作,为提升武汉大学在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水平贡献了力量。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研究上,胡国瑞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等都有着深入细致的剖析。他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考证,还原当时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等,比如对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风格形成原因的探究,对竹林七贤文学创作思想的解读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让后人能更清晰地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
对于唐诗、宋词的研究,胡国瑞同样成果丰硕。他深入品味唐诗的格律之美、意境之深远,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差异,像李白的豪放飘逸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他都能从诗歌的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唐诗的多元与精彩。在宋词研究方面,他对豪放派与婉约派的特点把握精准,对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进行了细腻的鉴赏,探讨词牌格律对词作情感表达的影响,词的发展演变轨迹等,为宋词的研究拓展了深度与广度。
胡国瑞一生都奉献给了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事业,他的学术成果和钻研精神,不仅在武汉大学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也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不断在古典文学这片广袤的学术天地中继续探索,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
李超然,1890 年出生于湖北当阳,自幼聪慧好学,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当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又专习国学数年。1916 年,他赴四川考入熊克武部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川军第五师担任营长、教导团教育长、旅、师参谋长等职。在军队生涯中,他历经诸多历练,也逐渐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