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宜昌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3
2024-12-14
在湖北这片广袤且充满韵味的土地上,有一座宛如璀璨明珠般的城市 —— 宜都。它地处于长江中上游南岸,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在这里相互环抱,使得巴楚文化在此交融汇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情。
也正因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交融,宜都素有 “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 等诸多美誉。从古至今,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扼守在关键之处,是交通往来、文化交流以及商贸运输的重要节点。无论是从巴蜀之地顺江而下,还是自江汉平原溯江而上,想要通往更广阔的天地,宜都都是必经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或许你此前未曾深入了解过它,但只要提到这些响亮的称号,相信就能在你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故事与烟火气的城市画卷,激发起你想要进一步探索这座城市的好奇与渴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宜都,去揭开它神秘而迷人的面纱,感受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欣赏它秀丽的自然风光、领略它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吧。
宜都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版图面积 1357 平方公里。其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区域间的重要连接点,就像是一条纽带,将周边不同的区域紧密相连。
它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在这里相互环抱,这特殊的地理形势使得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交通意义,从古至今都是交通往来的关键通道。无论是从巴蜀之地顺江而下,还是自江汉平原溯江而上,想要通往更广阔的天地,宜都皆是必经之处,所以它也被称作 “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这些称号也凸显出其在区域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商贸运输等诸多方面的关键作用,是当之无愧的重要枢纽城市。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整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其最高点为与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可达 1064.6 米,而最低点是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 38 米。西南地势高峻,群山连绵,高程在 250 - 800 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 40%,东部则是丘陵地带,海拔在 50 - 250 米之间,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了平畈。这样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让宜都既有山峦叠嶂的壮美,又有平原沃野的开阔,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大地画卷。
境内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 50 余条。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后进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 45 千米,那滚滚江水奔腾而过,气势磅礴。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 33 千米,作为长流河,清江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梭在宜都大地,为城市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美。渔洋河(又名汉阳河)自五峰县入境,流经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个乡镇,于五眼泉镇和姚家店镇交界处注入清江,为清江支流,市内河段长达 60 千米,它潺潺流淌,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与生灵。除此之外,还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陈家河、尖岩河、干沟河等 44 条大小溪河,它们如同毛细血管一般,遍布宜都各处,让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宜都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 16.7℃,一月最低平均气温 4.6℃,七月最低平均气温 28.1℃,无霜期 273 天,年平均降雨量 1235.4 毫米,夏季多暴雨,虽然偶尔会有大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强寒潮来袭,但总体上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繁衍,也让宜都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嫩绿,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江河湖泊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天,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把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冬天,虽有几分寒意,但偶尔的一场雪又会让宜都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一般,处处散发着自然之美,吸引着人们去欣赏、去感受。
宜都历史源远流长,其建制沿革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早在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花套城背溪遗址的发现,就确证了那时人类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启了宜都古老文明的序章。
春秋战国时期,宜都县境属楚地,在楚国的广袤版图中占据着一方水土。秦代时,县域归属南郡管辖。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宜都便设有县制,名为夷道县,治所位于今陆城,隶属于南郡,不过西汉末年曾短暂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后又复名夷道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宜都属临江郡。到了建安十五年(210 年),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现了,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所在今陆城,下辖夷道、西陵、佷山 3 县,“宜都” 之名也正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寓意 “宜于建都”,彰显出此地重要的战略地位与独特价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县域由此归属吴国。
三国时期,宜都郡隶属于吴荆州,统辖着秭归、西陵、夷道、佷山 4 县。晋代时,宜都郡依旧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 3 县,其间东晋太和年间,夷道曾改名为西道县,而后又恢复为夷道之名。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 420 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便下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 4 县。西魏时,宜都郡归柘州管辖,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 4 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以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县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直至陈天嘉元年(560 年),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
隋朝开皇七年(587 年),宜都郡被废,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隶属于松州,后归南郡;江北夷道仍叫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607 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也随之改属夷陵郡。唐代初年,县域设有宜昌、夷道 2 县,武德二年(619 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 年),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归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
宋代,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元代,宜都县隶属于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属河南行省。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清代,顺治四年(1647 年),宜都隶属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 年)改属荆州府。
民国时期,宜都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域调整与归属变化。民国初年,属湖北省荆南道,民国十年(1921 年)属荆宜道,民国十九年(1930 年)设 4 区,有集镇 13 个,民国二十一年(1930 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 年 7 月,宜都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此后又经历了与周边区域的一些行政区划调整,如 1955 年 2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等多次变动。1987 年 11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1998 年 6 月 11 日,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名称沿用至今,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与独特韵味。
宜都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众多杰出人物从这里走出,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历史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守敬,这位诞生于 1839 年 6 月 2 日的宜都陆城镇人,堪称清末民初的杰出学者。他是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闻名于世,一生著述达 83 种之多,被誉为 “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其代表作《水经注疏》更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科学界定 “长江三峡” 和 “八百里清江” 源头,开创了地理水利学先河,在学术界有着深远影响,其学识与贡献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在国际上也声名远扬,让世界看到了宜都孕育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王永彬,1792 年 1 月 23 日(农历)出生于湖北宜都枝城,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他著有《围炉夜话》,这本书与《菜根谭》(【明】洪应明)、《小窗幽记》(【明】陈继儒)一起被称为 “处世三大奇书”,王永彬也因此被人尊称为宜山先生,他用文字传递着为人处世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宜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思想瑰宝。
贺炳炎,1913 年出生在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是一位铁血战将。他年少时家境贫苦,却有着坚毅勇敢的品性,16 岁毅然投奔红军后,开启了不平凡的军旅生涯。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畏惧,留下了诸多英勇事迹,比如 1932 年在监利陈沱子口战斗中拎着菜刀奋勇杀敌,1935 年 3 月 18 日在湖南大庸县后坪鸡公垭战斗中独自一人坚守阵地,击退敌人多次进攻等。在抗日战争中,他也率部屡立战功,如 1937 年 10 月,率八路军一二〇师七一六团在山西雁门关连续伏击日军,毙伤日军三百余人,击毁汽车二十余辆。他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历经 11 次负伤,身上留下 16 处伤疤,甚至在长征的战斗中失去右臂,成为闻名的 “独臂将军”。1955 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宜都儿女,成为家乡的骄傲与楷模。
除了以上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外,宜都还有许多在不同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共同铸就了宜都人杰地灵的美誉,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宜都就像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珍藏着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
在文物保护单位方面,有着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犹如颗颗明珠,散发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比如城背溪遗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属于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所代表的城背溪文化更是湖北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这里出土了一批具有新时期时代早期典型文化特征的器物,距今约 8000 - 7000 年,像石器以打制为主,有石斧、锛、网坠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器形包含罐釜、盘钵及陶支座等;还有骨器如骨针、骨锥等,同时出土有大量的稻作遗存和动物遗骸,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还被著名学者季羡林称为 “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发现”,遗址的发现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始年代提前 1000 多年,有力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在国内外历史考古界影响重大,并且在 2019 年被纳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库,2021 年成功入选湖北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红花套遗址同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宜都市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是长江中上游大溪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发现了大量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房址、灰坑和墓葬等遗迹,出土文物达 2 万余件,涵盖了石器斧、锛、凿、铲等,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炭灰陶次之,还有少量泥质黑陶,纹饰丰富多样,器形也是多种多样。科学发掘表明,此地曾是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厂,著名的长江中游重达 7250 克的中国石斧王就出土于此,其遗迹齐全,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及其相关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在 2021 年入选湖北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在历史文化名镇与街区方面,宜都也有着独特的亮点。枝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漫步其间,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古街古巷中曾经的繁华热闹,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还有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如宜都市桥河历史文化街区、宜都市燕子岩历史文化街区,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宜都人民的生活记忆与地域文化特色。
此外,宜都还是 “万里茶道” 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有着 3 条 “宜红古茶道” 主要文化线路 63 处遗存点。万里茶道是 17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在亚欧大陆兴起、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宜都作为近代 “宜红茶” 的重要集散地、茶源地和对外运输转运站,在这条跨越洲际的贸易通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宜都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宜都市已经形成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磷石膏建材、卫生陶瓷、服装加工、现代商贸物流、文旅康养等 11 个重点产业链。其中,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生物医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高端氟化工、硅基新材料、液压及其他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产品加工更是成为了宜都市产业链主攻方向。
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方面,宜都积极布局,成果斐然。例如东阳光低碳高端电池铝箔项目落地于此,东阳光深耕电池材料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其电池铝箔项目的相关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能 20 万吨。并且,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显著,吸引了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快速跟进,仅一年就有 8 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宜都,总投资近 300 亿元,使得宜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闭环正在逐步形成,为宜昌地区重点发展的锂电池产业补上了关键一环。
生物医药原料药领域同样发展迅猛,宜都汇聚了大量相关企业,以东阳光为例,其在研的国家 Ⅰ 类新药 50 余个,已有 21 个项目进入人体临床,现已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 45 个,其中 9 个品种拥有国家新药证书,11 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常年积累的科研创新成果已成为企业发展的 “硬核” 支撑,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目前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已达 19 家。
这些重点产业链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展现出宜都市产业多元化的蓬勃布局,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宜都堪称生物医药产业的一方高地,形成了先进的产业集群。以东阳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发挥着强大的引领作用。东阳光长江药业的 “I 类新药英强布韦原料及制剂开发” 获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这是其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此前还有 “磷酸奥司他韦、磷酸依米他韦、焦谷氨酸荣格列净” 等多项 I 类新药的研发成果。
宜都市围绕建设国家级高端医药技术引进、孵化、创新示范区,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全力打造专业化、高品质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目前聚集了以东阳光为代表的 16 家高新技术企业,像东阳光长江药业、民生生物医药、新济药业等企业都进入了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同时,当地共建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中试基地、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医药领域创新平台 23 家,通过这些平台引入高校院所科研资源,有力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攻关,整个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创新进取的良好态势。
装备制造产业在宜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并且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宜都的支柱产业之一。
众多企业在各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比如宜都市仝鑫精密锻造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主要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生产汽车零配件。其生产车间内,流水生产线一片繁忙,球颈接臂、连杆等汽车零部件经过精密机床打磨、抛光、电镀后变成一件件设计精巧的产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后装箱打包,发往海外市场。截至 11 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5 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其中出口创汇 1.5 亿元,占总销售的 60%,预计今年总收入将达到 2.7 亿元,同比增长 18%。
还有宜都楚新工业搪瓷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独家专业生产搪玻璃设备的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搪玻璃反应罐系列产品,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即便面临诸多困难,截至 8 月底,其销售收入同比仍增长 10%。而且,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宜都的工程油缸、输送机械、液压机械、水果加工设备的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前列,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势头正盛,今年 1 至 10 月,宜都长江机械、仝鑫精密锻造、运机机电等 68 家规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 159.4 亿元,同比增长 7.29%,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宜都拥有十分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起了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使其与外界的联系极为紧密,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在铁路方面,焦柳铁路宛如一条贯穿南北的钢铁巨龙,从宜都境内穿过,意义非凡。焦柳铁路是一条连接河南省焦作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国家 Ⅰ 级客货共线铁路,北起河南省焦作市,线路呈南北走向,贯穿湖北省、湖南省,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为中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一纵,全长 1655 千米,是中国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它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从河南省焦作市到湖北省宜都市(原名枝城),称为焦枝铁路,于 1969 年动工,1970 年建成;南段从湖北省宜都市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称为枝柳铁路,于 1970 年动工,1978 年建成。1987 年 12 月 31 日两条铁路合并,改称焦柳铁路。焦柳铁路同京广铁路平行,是纵贯中国南北的第二条重要铁路干线,为宜都打开了向北、向南的广阔通道,无论是煤炭等资源的运输,还是人员的往来流动,都依托这条铁路高效进行着,大量的货物通过这里运往全国各地,众多旅客也借助它抵达心仪的远方。而且,宜都化工园三号路尾端下穿焦柳铁路重要节点工程的建设,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连通,克服了铁路线分隔带来的不便,促进了区域的协同发展。
水运上,宜都坐拥两江航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江、清江在这里相互交织。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后进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 45 千米,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承载着过往船只,是沟通东西的水上要道,大型货轮、客轮穿梭其中,运输着各类物资,也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 33 千米,它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滋养着宜都大地的同时,也为内河航运贡献力量,小型船只在清江之上往来,运输着本地特色产品等物资,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依托两江航道,宜都的水上运输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繁忙的水运景象。
公路交通同样发达,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等纵横交错,像一条条纽带串联起宜都与周边区域。沪蓉高速作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干线,让宜都能够便捷地与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相连接,无论是商务出行、旅游还是货物运输,都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三峡翻坝高速则是为了缓解三峡船闸的通行压力而建设,它起于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县的曲溪桥,止于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岸,与沪渝高速公路连接,主线全长 58.17 公里,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 24.5 米,设计时速每小时 80 公里,为宜都通往三峡库区以及其他地区提供了快速通道,过往车辆不需要中途转运就可绕开大坝通过三峡库区,直接驶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沪渝线。此外,宜华、陆渔一级路、宜张、宜岳高速宜都段也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公路网络,让市内交通更加顺畅,对外联系更加紧密。
在空中交通方面,宜都距离三峡机场仅 40 分钟左右的车程,这样的距离优势使得宜都能够快速地接入航空运输网络,无论是本地居民外出旅游、出差,还是外地游客前来宜都,都可以通过三峡机场便捷地抵达或离开,大大提升了宜都的交通可达性,也为其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助力,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总之,宜都凭借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对外的高效联通,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也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是镶嵌在三峡湿地 —— 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水交汇的宜都市境内的高坝洲库区。书院以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书法家杨守敬的名字命名,是三峡地区第一个书院式景区,于 2005 年兴建,历时十年完成,景区总占地 1239.5 公顷,其中杨守敬书院占地 320 余亩,水域面积 1000 亩。
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杨守敬所著《水经注疏》及其书法展示、文化传承为主线,打造了书院传统区、湿地宣教展示区、问道养生区、生态养疗度假区、水上游乐区等多个景区,寓教娱乐于秀丽山水之间。同时,它还是 “湖北省优秀研学旅行基地”、首批 “宜昌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基地设有书院、湿地公园科普馆、国学院三大研学区,可供 1800-2000 人同时研学体验,学生宿舍可同时入住 650 人,学生食堂可同时容纳 800 人就餐,是学生们研学的好去处。
而自然景观方面同样迷人,有着全国独一无二的 “湿地石林” 景观,在湿地公园砚墨山上,那片经历 3.5 亿年沧桑岁月的石林,令人称奇。景区利用石林的天然缝隙、凹地等地形,搭配不同功能的水生植物,形成湿地树池洼地、湿地塘、生物沟、雨水花园等湿地景观。还有临水而建的清源阁,这一仿古建筑承担着湿地保护知识、三峡湿地及清江流域动植物保护宣传与标本陈列等功能。
游玩项目也十分多样,游客可以露营,在橘黄的灯光下,听着歌手唱歌,与好友举杯共饮;也可以休闲垂钓,独自一人静坐在山水之间,放空思绪,享受鱼儿上钩那一刻的喜悦;还能带着孩子来了解湿地动植物知识、亲近自然,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放松。此外,夏季是游览杨守敬书院的最佳时间,此时气候宜人,绿树成荫,游玩时记得做好防晒、防蚊措施哦。
清江天龙湾旅游度假区隶属峡州集团管辖,是集休闲度假、清江观光、水上运动、生态产业、户外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有着 “城市的地中海,宜昌的亚龙湾” 的美誉,是宜昌周边游的首选之地以及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节点。
度假区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鄢家沱村境内,景区陆地占地面积 240 亩,水域面积上千亩,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即清江观光区、水上运动区、休闲度假区、户外拓展区。清江观光区以 “两坝一江”(高坝洲、隔河岩两座大坝及清江)为平台,以 “清江渔歌” 游船为载体,将天龙湾度假区、清水湾、杨守敬书院、高尔夫球场、青林寺迷语村、愚人岛、石柱观等景点一线穿珠,打造 “清江百岛湖休闲观光游”“清江石柱观探险观光游” 等精品旅游线,游客乘坐游船,可欣赏清江两岸的迷人风光以及隐匿在大山中的民居。
休闲度假区以天龙湾度假酒店为核心,依托沙滩浴场、沙滩排球、泳池水球、清江垂钓、篝火露营等项目,构建出综合性的休闲度假理想之地,那细腻柔软的沙滩浴场,是放松身心、享受阳光沙滩的绝佳选择。水上运动区则充分利用景区宽阔的水面,开设了水上摩托艇、快艇、水上自行车、皮筏艇、龙舟等多个娱乐项目,是游客夏季的水上乐园,让大家尽情体验水上活动的乐趣。户外拓展区设有高空、陆地和水上项目,高空项目包含断桥、高空抓杠等,地面项目设有信任背摔、毕业墙等,水上项目有扎筏泅渡、赛龙舟等,是宜昌地区科目最多、设施最完善的户外拓展培训基地。
宜都青林休闲旅游区是新晋网红打卡地,从宜昌市区到这里车程不到一个小时。它地处隔河岩大坝之下的清江高坝洲库区,历史上曾有一座青林寺,度假区内的客家围屋和谜语文化很有特色,还拥有温泉和露营基地呢。
这里横跨红花套镇与高坝洲镇,占地面积逾 8.5 平方公里,旅游区因古寺庙 “青林寺” 而得名。在古代以水路航运为交通的时代,清江航线和施南官道在此交汇,形成了水陆交通要冲,商贾云集,也积淀了丰厚的商贸文化、人文底蕴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
整个旅游区风景非常好,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别具韵味,景区内有民俗文化博物馆、旗袍馆、青山湖、非遗文化步行街等。酒店服务态度也很好,周边还有山地越野车和高尔夫球场可供游玩。游客在这里,仿佛置身世外桃源,适合小住几日,沿着沿江步行道走走,在古镇的步行街上逛逛非遗文化店,欣赏柳编、手工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品尝臭豆腐、麦芽糖、豆腐花等美食,感受惬意时光。
三峡九凤谷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占地 3.7 平方公里,是国家 4A 级景区。它以秀美的峡谷和天然瀑布资源为基底,以主题花海为媒介、以游戏化互动体验式项目为脉络,是集四季花海、峡谷溯溪、高空滑索、栈道幽径、儿童探索乐园及各类主题活动等众多娱乐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
谷内峡谷幽深,瀑布飞流,奇峰耸立,春夏时节,漫山遍野花开正艳,五彩斑斓;秋冬之际,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这里还有一处神秘溶洞,内部钟乳石、石笋形态各异,仿佛一座地下宫殿,吸引着游客前去探险,感受神秘地下世界的独特魅力。并且,景区内有着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像古栈道、古战场等,游客可以在此探寻文化底蕴,领略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
景区内的生态度假设施也很完善,设有豪华民宿、生态餐厅、水上乐园等,为大家提供舒适惬意的休闲环境。同时,有大型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停车,还有多家生态餐厅和特色小吃店,提供各种地方美食和农家菜肴,满足游客的味蕾。
古潮音洞位于宜都市聂家河镇,是集溶洞探秘、温泉养生、水上娱乐于一体的 3A 级景区,属于大型石灰岩溶洞景观,距今约 5 亿 3 千万年,洞内洞叠洞、洞连洞、洞洞相通,深不可测。洞内厅壁挂满钟乳石,在灯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还有透明水晶鱼、水生如潮音、洞内祥云绕、地下铁走廊这四奇,是游客夏季避暑,冬季养生,四季探秘的理想打卡地。
洞外风景同样惊艳,大门处建有高大的仿古牌坊,给自然景观增添了古朴幽深的文化氛围,在树木和竹林的掩映深处,有几栋吊脚楼民族建筑,建筑风格精美,竹子的翠绿为房屋增添了一抹亮色,山谷间的小路更是茂林修竹,处处皆景。此外,景区还建设了渔洋河漂流和天河漂流这 2 处天然漂流,水流湍急时惊险刺激,水流平缓时又能欣赏河道两岸的风景,让游客拥有欢乐又具融入感的体验。
宜都,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其美食文化更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诱人的光彩,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舌尖上领略到独特的韵味。
首屈一指的当属宜都的鱼子酱。宜都是清江鲟鱼的主产区,有着 “世界鲟都” 的美誉,这里的鲟鱼鱼子酱年产量达 100 多吨,占全球份额的 30% 呢。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刚取的鲟鱼子,需要经过挑卵、洗净、拌盐等 20 多道工序,而且所有处理工序必须要在 15 分钟内完成,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鱼子酱的鲜度与口感。最终形成的鱼子酱,颗颗饱满,色泽光亮,入口后那细腻的质感和独特的鲜味在舌尖散开,是餐桌上当之无愧的奢华美味,不仅畅销国内,更是在中东、欧美等高端市场备受青睐,彰显着宜都美食的高品质与独特魅力。
宜都蜜柑也是不能错过的特产。早在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 年),就有关于 “宜都甘” 的记载了。宜都蜜柑果实无核,呈高扁圆形,单果重 125.0 克左右,大小均匀,皮薄可食率高。9 月下旬开始着色,10 月上旬成熟,刚着色时果皮桔黄有光泽,完熟时果皮桔红色。剥开一个,鲜嫩丰润的果肉层层紧挨,汁水丰盈,咬上一口,那浓郁的风味、爽口化渣的口感以及诱人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2008 年,它还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2 年品牌价值更是高达 42.51 亿元,位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 16 位,是宜都农业的骄傲,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说到饮品,宜红茶不得不提。它起源于宜昌地区,100 多年前就闻名遐迩,与 “祁红”“滇红” 并称为 “中国三大工夫红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道工序,颇费时间和工夫,故而得名 “宜红工夫茶”。宜红茶外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有金毫,内质汤色红亮甜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甜爽,叶底细嫩红匀,还有 “冷后浑” 现象,“一口鲜、二口甘、三口韵悠长”,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它极香韵致的特质,饱含着富有沉淀之美的中华茶文化和茶美学,闲暇时光泡上一杯,慢慢品味,实在是惬意无比。
宜都臭豆腐也是当地的传统特色小吃,深受大家喜爱。它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先是将豆腐切成小块,用白布包紧,整理好边角后放在木板上,压上重物榨干水分。接着把豆腐整齐码放在铺有干净玉米叶或稻草的纸箱子里,等其长毛后取出,放入煎锅用少量油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吃的时候,再浇上用盐、味精、干椒粉、香油、酱油、香醋、蒜茸、葱花等调料调成的蘸汁,一口下去,外焦里嫩,闻着虽有几分 “臭”,但吃起来那叫一个香,让人欲罢不能,是街头巷尾常见的解馋美食。
此外,像宜都炒米粉色泽金黄,入口爽滑细腻,肉丝鲜嫩,豆芽与韭菜的清新完美融合,味道十分鲜美;宜都烤鸭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色泽金黄诱人,是餐桌上的经典佳肴;豆皮制作精细,口感柔软,入口即化,还散发着淡淡的豆香;红薯粉透明爽滑,口感细腻,搭配各种食材和调料后,香甜可口;宜都鱼丸色泽洁白,口感鲜嫩弹牙,无论是煮汤还是炒菜都别有一番风味;还有土家油茶汤,作为土家族的传统饮品,由茶叶、花生、黄豆等原料熬制而成,口感醇厚,是宜都人日常生活和待客的佳品;鲊广椒则是具有土家族特色的传统腌制食品,主要原料为辣椒和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形成独特的酸辣风味,特别下饭。
这些独具风味的特产名吃,共同构成了宜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承载着宜都的地域特色、历史传承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品尝,感受这座城市别样的烟火气息。
宜都,这座位于湖北西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闪耀着多重光芒的璀璨明珠,散发着无尽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宜都有着深厚且悠远的底蕴。早在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背溪遗址便见证了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足迹,开启了宜都古老文明的序章。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唐宋,再到明清民国,宜都的建制沿革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故事。众多名人从这里走出,杨守敬、王永彬、贺炳炎等,他们在学术、文学、军事等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彰显出宜都人杰地灵的特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宜都历史文化的瑰宝,像城背溪遗址、红花套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枝城镇这样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有承载着宜都人民生活记忆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们能在现代的时光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在经济方面,宜都展现出蓬勃且强劲的发展态势。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11 个重点产业链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布局。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以东阳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扎根于此,构建起先进的产业集群,不断推出新药研发成果,打造专业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装备制造产业同样底蕴深厚,诸多像仝鑫精密锻造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展现强大实力,为城市的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凭借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宜都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2023 年 GDP 超 920 亿元,赛迪县域经济百强跃升至第 63 位,未来朝着打造大健康和新能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前景一片光明。
旅游资源更是宜都的一张亮眼名片。国家 AAAA 级景区风采各异,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融合,是学生研学、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清江天龙湾旅游度假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了综合性的旅游体验;青林休闲旅游区则凭借独特的客家围屋、谜语文化以及温泉、露营基地等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还有像三峡九凤谷、古潮音洞等其他特色旅游景点,或是有着绝美的自然风光,或是充满探秘的乐趣,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而美食文化,无疑是宜都最具烟火气的魅力所在。“世界鲟都” 产出的高品质鱼子酱,颗颗饱满、口感鲜美,畅销国内外高端市场;有着悠久历史记载的宜都蜜柑,果实无核、汁水丰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之一的宜红茶,饱含中华茶文化韵味,让人品味到香韵悠长的美好。还有臭豆腐、炒米粉、烤鸭等诸多特色小吃,每一道都承载着宜都的地域特色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让食客们大饱口福。
展望未来,宜都有着无限的可能与美好的期许。在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既注重老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在文旅发展上,积极探索创新,像三峡千古情这样的大型文旅项目开业,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更是提升了宜都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未来有望串联起更多景点,打造出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宜都之美。而在产业发展上,围绕重点产业不断深耕细作,加速推进绿色产业项目,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巩固在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