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简介

2024-12-19

一、西陵之名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历史中的 “西陵” 踪迹

宜昌,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其下辖的西陵区之名也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时期,宜昌便属西陵部落,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启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序章。

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夷陵为古荆州地,那时它便有着独特的地域意义,是广袤荆州大地上的一部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然成为楚国的西塞要地,还建有城邑,足见其重要性,并且在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它一直是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所在。

而 “夷陵” 之名始见于史籍,是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 “攻楚、拔郢、烧夷陵”,这一场战火让夷陵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了历史的记载之中。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宜昌市大部分地域都归属到了南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时间来到三国时期,吴黄武元年(222 年)成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东吴政权将夷陵改称为西陵,这是历史上宜昌第一次使用 “西陵” 二字作为地方治所专名。这次更名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当时的西陵扼守着渝鄂咽喉,有着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的说法,更被称作 “三峡门户”,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对于凭借长江天险而立的东吴政权来说,西陵的战略地位不亚于襄阳一带。从地形上来看,西陵峡口仅宽二十里,其上游长江水落差较大,水流湍急,舟船只能顺流而下却难以逆流而上,是易守难攻之处,前面有滔滔长江天堑,背后是复杂的山丘地形,道路狭窄,对于行军作战的军队而言,后勤保障困难重重,打起仗来难以完全施展战斗力,可一旦据守,敌方想要攻克也绝非易事,所以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如此,东吴对其重视有加,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据点,这一名称的出现也对后续此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这片土地后续的历史变迁奠定了别样的基础。

(二)朝代更迭中的名称变化

自秦汉起,宜昌市西陵区地域的名称便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发生着变化,犹如历史长河中起伏的波澜,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秦朝时,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前文提到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这一时期的地域划分开启了后续一系列行政归属变化的开端。

到了西汉,“汉承秦制”,夷陵归属荆州南郡,继续在荆州的大区域管辖之下,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地域管理格局,成为当时南方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在这样的归属下不断发展。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夷陵的名称发生了改变,被改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又再次更名为宜都郡,并且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其管辖范围和行政职能都有了相应的调整,为宜昌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系列的更名也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以及区域管理需求的变化。

三国时期,如前文所述,公元 222 年这里改称西陵郡,也称宜都郡,西陵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当时重要的地方治所称谓,围绕着西陵也上演了诸多影响三国局势的历史事件,众多名将在此驻守,书写着英雄的篇章。

西晋太康年间(公元 280 - 289 年),此地又被改置为夷陵县,名称再次回归到了 “夷陵”,仿佛是历史的一次回溯,但又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区域的发展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个对于宜昌地域名称有着深远影响的举措,当时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一县,并且命名为 “宜昌”,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 之名便始见于史,从此这片土地有了一个饱含美好祈愿的新称呼,也体现出古人对于地域发展的美好期许。

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地域划分和名称设置。后来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又改为峡州,频繁的名称更改背后是政权更迭、政治格局变动的结果,每一次更名都意味着这片土地在不同政权统治下有着不同的定位和发展侧重。

隋朝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阳、远安四县,夷陵县成为郡治所在,隶属荆州都督府,这一时期的夷陵郡在长江流域的区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唐朝时,先是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四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期又改回夷陵郡,乾元元年(758 年)再次复改为陕州,辖原四县,依旧属山南东道,如此反复的名称变化,体现出唐朝不同阶段对于地方管理和区域划分的不断调整与探索。

五代时期,陕州与荆州、归州组成了南平国,宜昌所在的地域在这一政治格局下继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其名称依旧承载着区域的特性与过往的记忆。

北宋时期,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依然管辖着原夷陵四县,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行政归属,在北宋的地方治理体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为地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元丰年间(1078~1085 年),“陕” 字改为 “峡”,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也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印记,反映出当时官方对于地方名称规范等方面的考量。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 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四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行政级别的提升意味着这片区域在元朝的管理体系中有了新的定位,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明朝洪武九年(1376 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设在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夷陵州在明朝的地方架构中有着明确的职责与地位,对于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等事务进行着有序的管理。

清朝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夷陵” 被改为 “彝陵”,名称上的这一变动有着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及归州、鹤峰二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四县则属荆州府,这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名称更改对于宜昌地区后续的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湖县之名也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时期。

光绪二年(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这使得宜昌地区开始与外部世界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其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 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宜昌地区进入到了新的行政划分阶段,名称的改变也伴随着治理模式等多方面的转型。

历经多年的风雨变迁,直到 1986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批复宜昌市设立西陵区,1987 年 11 月 18 日,西陵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宣告西陵区正式成立,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又以 “西陵” 之名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传承着历史的底蕴,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二、西陵区的人口情况

(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据

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西陵区的常住人口达到了 53.38 万人,户籍人口则为 39.25 万人。对比过往数据来看,西陵区的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例如在之前的一些年份,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也有着相应的增减情况,这些变化反映出了地区发展的诸多趋势。

从常住人口角度来说,其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宜昌市作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不断有周边地区乃至外地人口前来寻求工作、生活等各类发展机会,使得西陵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水平,比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公共服务资源的丰富性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是否选择在此长期居住。

而户籍人口的变化同样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户籍政策调整以及人口流动中户籍迁移等情况都会左右户籍人口的规模。近年来,随着西陵区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不断进步,也有一部分外来人口选择将户籍迁入此地,扎根西陵区,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份子。

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对于西陵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常住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住房、就业岗位以及公共服务资源等,像教育资源方面,得不断扩充学校数量、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新增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医疗资源上,也要增加医疗机构数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居民的就医需求。而户籍人口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区域的人口结构稳定、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例如在制定社区服务规划、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都需要依据户籍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与布局,从而推动西陵区整体朝着更加有序、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分布特点

西陵区内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年龄结构来看,涵盖了老、中、青、幼等各个年龄段群体。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是推动西陵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主力军。而老年人群体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这就对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应地,区内也在不断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等设施,提升医疗资源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服务能力。青少年群体则关乎着地区的未来发展,众多优质的学校分布在区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力其茁壮成长。

在性别结构方面,整体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男女比例协调,共同参与到区域的生产生活等各个环节当中。

从人口分布来看,西陵区下辖 7 个街道和 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 个服务葛洲坝片区工委,各个街道、社区的人口分布各有特点。比如,有的街道地处商业繁华地段,像西陵街道,周边大型商场、写字楼林立,吸引了大量从事商业、服务业以及办公的人员在此居住或者工作,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像窑湾乡等区域,相对来说居住环境更为偏向生态、生活气息浓厚,居住人口以本地居民为主,人口密度相较于繁华的街道区域会低一些。

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密度差异较为明显,通过数据对比,我们能清晰看到,在一些核心的城区位置,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远高于其他相对边缘或者生态功能为主的区域。这种人口密度的差异也和区域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承载着不同的人口需求和分布情况,共同构成了西陵区如今富有特色的人口布局格局,也为城市的规划、资源配置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便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居民的生活、发展需求。

三、西陵区的旅游景点大赏

(一)自然风光类景点

1. 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宜昌的山水之间,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迹和休闲度假于一体,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踏入景区,仿佛步入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这里有着传统的三峡民居,依山傍水而建,一半着陆,一半入水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边,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它们在群山环绕下,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古老的码头文化也是景区的一大亮点,沿着江边漫步,似乎能看到往昔岁月里,船只往来、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

而且,景区内还时常会上演精彩的民俗表演,像土家族的摆手舞、哭嫁等传统节目,生动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让游客可以近距离领略到三峡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你既能欣赏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又能深入了解三峡文化,无疑是人们了解三峡、感受三峡魅力的绝佳去处。

2. 西陵峡风景区

西陵峡风景区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丽山水风光,同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长江三峡中极具魅力的一段。

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南津关,长达 120 千米,其中狭谷段就有 42 千米,因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峡中最长的一峡。这里可谓是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像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等等,每一处峡谷都有着独特的景致和故事。北岸有 “兵书宝剑峡”,那山壁上仿佛藏着千年前的神秘兵书与宝剑,引人遐想;“牛肝马肺峡” 中,形似牛肝、马肺的岩石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虽马肺在历史中遭到破坏,但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其曾经的奇特风貌。南岸的 “灯影峡” 更是别具一格,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崖顶的四块象形石就如同灯影戏(皮影戏)剧中《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四人,形象逼真,趣味十足。

此外,西陵峡还是众多历史名人留下千古传颂名篇诗赋的地方,屈原、白居易、欧阳修、苏辙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赋予了这片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沿着江边而行,既能领略长江三峡的壮美,又能感受古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实在是一趟让人收获满满的旅途。

3. 三峡大瀑布景区

三峡大瀑布景区是以瀑布为主题的自然奇观胜地,在这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壮观的三峡瀑布,主体瀑布宽约数十米,清泉从百余米高的陡峭山崖飞流直下,那磅礴的气势,仿佛银河落九天,水落之时,声如雷鸣,震耳欲聋,溅起的水花形成一片白茫茫的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还能折射出绚丽的彩虹,美不胜收。即使在久旱不雨的时候,这里依然飞泉不绝,不愧被誉为 “中国第四,湖北第一”。

而除了瀑布,神秘的溶洞也是景区的一大特色。溶洞内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倒挂在洞顶,有的像利剑,有的像花朵,在灯光的映照下,宛如进入了一个奇幻的地下世界,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区内还有着原始森林,植被丰富,空气清新,古木参天,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是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不二之选。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嫘祖庙

嫘祖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嫘祖而修建的。嫘祖,作为黄帝的正妃,她的贡献对于华夏古代文明的开创有着深远影响。相传她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纺织,带领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织,让人们告别了以树叶、兽皮蔽体的原始生活,开启了文明的新篇章,因此也被后世尊称为 “先蚕”。

这座庙宇有着悠久的历史,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曾经的建筑毁于战火,但如今我们看到的嫘祖庙是 1993 年重建后的模样。它坐落在西陵山,占地 1000 平方米,海拔高度 108 米,环境清幽雅致。庙宇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多层重檐,棱角刺天,24 组风铃悬挂翘角,随风飘动,传响天外,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庄重的氛围。

走进庙内,供奉着的嫘祖塑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细细感受那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了解嫘祖的伟大事迹以及她所代表的华夏民族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一处非常适宜感受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2. 天主堂

宜昌市西陵区的 “天主堂” 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宛如一位历经岁月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天主堂整体占地面积 5800㎡,由教堂、主教府、洋行三栋建筑组成,基本为罗马式建筑形制。教堂位于自立路中段东北,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一次大的改建和维修,现存建筑高 23m,主体建筑仍为罗马式形制,不过由于屋顶升高,又兼具哥特式建筑风格,别具一番韵味。其始建年代的一块方形青石碑刻镶嵌在教堂东南墙体内,尽管碑面风化剥壳严重,部分字体已不存,但依然见证着它一路走来的历史痕迹。

主教府位于教堂东南部,紧邻二马路,是二层砖混结构的罗马式建筑,原为教堂的办公大楼,与教堂一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改建和维修,外墙体全部为桔红色,显得格外醒目。洋行则位于教堂和主教府之间的西南区域,是三层砖混结构的罗马式建筑,占地面积 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00 平方米,原与主教府之间为一空地,现改建为与主教府连为一体,并在临二马路方向开了一侧门。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天主堂这里便会热闹起来,前来参观、祈福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天主堂在不同的时节有着不一样的美,比如秋天,周边的景色与它的建筑相互映衬,更显宁静祥和,很适合游玩欣赏,让人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历史文化氛围。

四、西陵区的特色美食盛宴

(一)传统经典小吃

1. 萝卜饺子

萝卜饺子是宜昌极具名气的小吃,虽说名字里带着 “饺子” 二字,但其与北方饺子却有着天壤之别。北方饺子主要以面粉、瘦肉和蔬菜为原料,通常是下水煮熟。而宜昌的萝卜饺子,主要原料是大米、黄豆和萝卜,并且非得下油锅炸才能成形,吃起来也要比水饺多了一段香脆。

制作萝卜饺子时,需先将 90% 的大米和 10% 的黄豆浸泡 5 个小时左右,再磨成浆,同时把萝卜切成细丝,撒上盐、葱、胡椒粉、芫须粉、味精等调料,拌匀待用。接着,将植物油倒入锅里烧至八成熟,准备开始炸制。油炸之前,先在特制的弯月状铁勺中抹一层底浆,然后放上拌好的萝卜丝作馅,放时要放满铺勺,中间稍厚,两边略薄,再浇上米浆,之后放入油锅炸至金黄即成。刚出锅的萝卜饺子,形似弯月,外焦里嫩,鲜、香、辣、烫,一口咬下去,那酥脆的外皮瞬间在齿间散开,里面软糯的萝卜丝馅料带着独特的调味,浓郁的萝卜香充斥着整个口腔,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萝卜饺子还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馅料口味,像糯米、牛肉、羊肉等也被加入其中,为食客们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在宜昌的街头巷尾,萝卜饺子摊点随处可见,无论是当作清晨的早餐开启美好的一天,还是作为夜晚的宵夜慰藉辘辘饥肠,它都是宜昌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选择。

2. 凉虾

凉虾是宜昌的一种季节性小吃,每逢盛夏,它便成了街头消暑圣品中的 “宠儿”。这可爱的小吃并非真正的虾类,而是用大米制浆煮熟后,通过漏勺漏入凉水盆中形成的头大尾细形似虾的食品。

其制作过程也颇有讲究,先是把大米洗净、浸泡,之后磨成细腻的米浆,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煮熟,过程中要不停搅拌,防止糊锅。煮好的米浆达到一定浓稠度后,就可以准备漏制了。取一个漏勺放在装有凉水(也可加入冰块,让口感更冰爽)的盆上,将米浆缓缓倒入漏勺,米浆便会从漏勺的小孔中漏下,落入水中后迅速凝固,形成一只只小巧玲珑、形似虾子的凉虾。

吃的时候,在凉虾里放进一些红糖水,搅拌均匀后,入口便是滑糯清爽、柔软清甜的绝佳口感,那冰冰凉凉的感觉顺着喉咙滑下,瞬间就能驱散夏日的燥热,让人暑气全消,实在是酷暑中不可多得的消暑佳品,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宜昌的街头常常能看到人们人手一碗凉虾,吃得不亦乐乎。

(二)地方特色菜肴

1. 土家蒸肉

土家蒸肉作为土家族经典的美食,在宜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它是鄂菜系中的一道佳肴,承载着土家族的独特饮食文化与热情好客的传统。

每到腊月,土家人大多会宰杀自家喂养的年猪,选取新鲜的鲜肉,搭配玉米面、南瓜、土豆、炸辣椒等多种食材来制作这道美食。制作工序较为精细,先将鲜肉切成大小合适的块状,用各种调料进行腌制,让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接着把玉米面等其他配料与之混合拌匀,然后放入蒸锅中,用小火慢慢蒸制。在蒸制的过程中,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渗透,玉米面吸收了肉的油脂,变得更加软糯香醇,鲜肉则在其他食材的烘托下,肉质鲜嫩多汁,还带着别样的风味。

这道土家蒸肉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端上桌时,那浓郁的肉香瞬间就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它不仅是土家人过年时餐桌上的必备美味,也是用来款待客人的绝佳佳肴,饱含着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来客的热情欢迎,品尝一口,那醇厚的味道会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2. 炕土豆

炕土豆可是土家人的经典小吃,在宜昌的小吃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深受大家的喜爱。虽说其他地方也有炕土豆售卖,但论起正宗的味道,还得数土家人自己做出来的。

制作炕土豆,首先要挑选优质的土豆,将其刮皮洗净后,放在锅里煮一煮,不过不用煮至全熟便捞起来,紧接着立即放在锅里开始炕制。这时候,放入适量的菜油或漆油,用小火慢慢炕,并不停地翻动土豆,让其表皮均匀受热,直至炕得焦黄。随后,加入盐、蒜末、辣椒粉等调料,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泡菜、鱼腥草等配菜,一起拌匀即可。

这样做出来的炕土豆,有着外焦里嫩的绝妙口感,外面那一层炕得焦香酥脆,咬开后里面的土豆却依旧鲜嫩,一口下去,先是感受到表皮的香脆,接着便是软糯的土豆在舌尖散开,再搭配上各种调料和配菜带来的丰富味道,让人越吃越上瘾,是宜昌小吃中当之无愧的人气美食,无论是作为日常解馋的小吃,还是当作正餐中的配菜,都十分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