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秭归县简介

2024-12-20

一、秭归之名,源远流长

(一)传说故事里的 “秭归”

在秭归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传说,它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息息相关。屈原,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背后有着妹妹屈幺姑深切的牵挂。当年,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投身汨罗江的消息传回到家乡后,屈幺姑悲痛欲绝。她日复一日,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朝着远方大声呼喊:“我哥回 ——!我哥回……” 那声声呼唤,饱含着对兄长无尽的思念与不舍,仿佛要穿透天地,唤回屈原的身影。

或许是这份深情动了天地,传说屈幺姑最终气绝身亡后,化作了一只鸟儿。而这只鸟儿依旧围绕着家乡的山林河畔飞翔,嘴里发出的叫喊声依然是 “我哥回 ——!” 人们被这奇异又深情的景象所触动,便把这种鸟儿叫做子规鸟,也将屈原的家乡称作 “子规”,以此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之间深厚的兄妹情谊。随着时光的流转,“子规” 慢慢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 “秭归”。这个名字承载着千百年的思念与纪念,每当人们提起 “秭归”,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段令人动容的故事,也让这座城市更添了几分人文的温情与厚重。

(二)历史变迁中的 “秭归”

回溯历史,秭归的过往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岁月长河中徐徐展开。早在殷商时期,秭归便是归国所在地,那时的它就已经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启了属于这片土地独特的发展历程。

西周前期,秭归迎来了新的身份,成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到了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它隶属于夔子国,而后春秋中期又归属楚国,在不同势力的更迭中,不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故事。战国后期,此地被称作 “归乡”,依然与楚国紧密相连,而屈原正是归乡人,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怀揣着报国之志,却又历经坎坷。

秦朝时期,天下实行郡县制,归乡归属于南郡,纳入了大一统的行政版图之中。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正式置秭归县,“秭归” 这个名字开始正式出现在史册之上。此后,岁月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公元 577 年),为避郡县同名,秭归改名为长宁县。不过到了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又恢复为秭归县之名。

唐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置归州,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复置归州,在这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中,秭归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宋时这里仍名为归州,元至元十四年(公元 1277 年)升为归州路,十六年(公元 1279 年)又降为州。

明清时期,秭归的建制变化依旧不断。明洪武九年(公元 1376 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洪武十年(公元 1377 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置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直至 1912 年,再次改为秭归县,此后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纵览秭归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从殷商到如今,虽然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次更迭,但 “归” 字却仿佛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将各个时期的秭归紧密相连,也体现出这座城市深厚且独特的历史底蕴,仿佛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始终有着一种回归本真、坚守传承的独特韵味。

二、秭归人口,现状概览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三峡工程坝上库首,这片土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蓬勃的发展生机。据 2023 年的数据显示,全县公安户籍人口为 359204 人,总户数为 141323 户,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了 2682 人、725 户。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人口有 185230 人,占总人口的 51.6%;女性人口为 173974 人,占总人口的 48.4%,呈现出男性稍多于女性的态势。而在城乡人口分布方面,城镇人口有 87805 人,乡村人口则多达 271399 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24.44%,意味着目前秭归县大部分人口还是分布在乡村地区,乡村依然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烟火气。

再看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占比情况,17 岁以下公民有 47680 人,他们是秭归未来发展的希望与新生力量;18 - 34 岁公民为 62605 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充满活力,正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35 - 59 岁公民数量最多,达到了 155549 人,是秭归县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60 岁以上公民有 93370 人,随着社会养老保障等体系的不断完善,他们也在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

各个乡镇的人口分布也各有特点,比如茅坪镇常住人口有 130198 人,户籍人口 73976 人,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而磨坪乡常住人口 7530 人,户籍人口 7173 人,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不同乡镇依据自身的资源、产业等情况,承载着不同数量的居民,共同构成了秭归县丰富多样的人口分布格局。

(二)人口变化趋势

近年来,秭归县的人口呈现出多方面的变化趋势。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2023 年度全县共上报出生人口 1524 人(其中,男孩 791 人,女孩 733 人),出生率为 4.16‰,不过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140 人。从孩次结构来看,2023 年一孩出生 802 人,占比 52.62%(比去年同期减少 20 人),二孩出生 607 人,占比 39.82%(比去年同期减少 110 人),多孩出生 115 人,占比 7.54%(比去年同期减少 10 人)。同时,死亡人口为 3326 人,死亡率为 9.07‰,比去年同期减少 313 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4.92‰,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情况,这也反映出人口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对生育、死亡情况带来的影响。

在人口迁移流动上,2023 年全年迁入 625 人,迁出 880 人,迁入减去迁出后减少 255 人,整体呈现出人口净流出的状态。人口的这种迁移变动,一方面受外地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吸引因素影响,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务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和当地产业发展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关联。

人口变化对秭归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外出人员带回的资金、技术和新观念等,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的思想解放和经济多元化发展,比如一些年轻人在外积累经验后回乡创业,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创新升级。但从消极方面来讲,人口的净流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可能会导致部分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影响到乡村的活力以及一些传统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像在农忙时节可能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会对当地的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挑战,需要进一步去优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人口变化带来的新局面,推动秭归县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秭归美景,多彩多姿

(一)国家级 5A 景区 ——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在秭归,有一处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所在,那便是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踏入这片景区,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整体风貌古朴而庄重,处处彰显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景区内,屈原祠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它依山临江而建,气势恢宏磅礴,布局合理精妙,做工更是精细入微,那错落有致的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以及屈原墓等建筑,共同构成了这一伟大的纪念性建筑群落,也因此荣获 “中华建筑文化奖”。走进屈原祠,仿佛能与屈原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拜谒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详细了解他跌宕起伏的生平、璀璨夺目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已然成为游客们来到三峡地区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而屈原广场也是景区内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这里时常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人们聚集在此,感受着屈原文化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从别处搬迁复建而来的地面文物,像屈原故里牌坊、古城门、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古井、古桥等等,多达 23 处,它们大多属于清代及以前的建筑,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往昔的故事,共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

这里更是端午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每到端午时节,整个景区都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之中。人们会在这里包粽子、划龙舟、挂艾叶、扎香包、喝雄黄酒,用最传统、最正宗的方式来纪念屈原,传承端午习俗。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不仅仅是一个游览观光的地方,更是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切领略到这份文化瑰宝的价值与魅力,沉浸在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独特体验之中。

(二)国家 4A 级景区 —— 三峡竹海景区

三峡竹海景区,宛如隐匿在尘世中的一片绿色仙境,坐落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境内,地理位置独特,距离长江三峡大坝坝址和秭归县城仅 12 公里。

一进入景区,那漫山遍野的竹林便会映入眼帘,幽篁修竹,密密麻麻,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是在演奏一首大自然的交响曲。沿着小径前行,小桥流水随处可见,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倒映着周边的翠竹与山峦,宛如一幅幅灵动的水墨画。山峦叠嶂之间,云雾缭绕,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而那飞瀑蒸腾的景象更是壮观,有的瀑布如银河落九天般飞泻而下,水花飞溅,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有的则如轻纱般缓缓飘落,温柔而静谧,给人带来别样的美感。

这里竹种繁多,据说有三百多种,像竹字竹、筇竹、斑竹、撑麻青竹、实心竹、金镶玉竹等等,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竹子的王国,能让人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正因如此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空气格外清新,富含负氧离子,被誉为 “三峡地区的天然氧吧”,游客们身处其中,每一次呼吸都仿佛是在给心肺做一场清新舒适的洗礼,身心的疲惫与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宁静与美好。

(三)九畹溪漂流及观光景区

九畹溪漂流,堪称是秭归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有着 “中华第一漂” 的美誉,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想要在此体验一把激情与惬意交织的独特感受。

整个漂流水域长达 13.2 公里,漂流时间大概在 2 个半至 3 个小时之间,分为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的两段。上段 6.8 公里的漂流惊险刺激无比,河道中有着 32 道浪花飞溅的急流险滩,还有 28 个深不可测的深潭,当皮划艇冲入湍急的水流之中,瞬间便会被浪花包围,艇身随着水流上下起伏,左冲右突,仿佛在浪涛中跳舞,让人的心跳急剧加速,那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会让每一个毛孔都兴奋起来,尽情享受战胜自我的激情。

而下段 6.4 公里则是悠然赏景的休闲观光漂流,这里的水流变得平缓起来,水深大约 70 - 80 厘米,碧波悠悠,坐在皮划艇上,就如同漂浮在一面巨大的镜子之上,两岸的绝壁风光尽收眼底。那高耸入云的绝壁,形态各异的山峰,有的像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仙女亭亭玉立,还有的像巨兽盘踞守护,每一处景色都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途还可以看到诸如笔峰石、望夫石、猴王寨等奇世美景,也可以探索神秘幽静的 800 米问天地缝,在动静结合的漂流体验中,感受九畹溪别样的魅力。

(四)国家 3A 级景区 —— 链子崖景区

链子崖景区,光听名字便让人觉得充满了神秘色彩,它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的长江西陵峡南岸,屹立于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因 “链子锁崖” 这一独特的景象而得名。

传说古时候,这里曾发生过神奇的故事,有一条龙妄图称霸海上,却被大禹的镇江宝剑斩掉头颅,疼得撞到南岸山脚下,把大山撞出了几十条裂缝,摇摇欲坠,幸得南海观音抛下罗裙带,才拴住了这摇摇欲坠的山岩,后来人们为了安全,打造铁链锁住山崖,便有了 “链子崖” 之名。走进景区,你会发现这里依山而建了众多大小景点,每一处都别具韵味。那高大威严的 “祝融” 雕像,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传说;“桔颂园” 里,柑橘树四季常青,到了收获季节,满树金黄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田园气息。

站在链子崖上,极目远眺,视野无比壮阔,西陵峡的风光、高峡平湖的胜景可以尽收眼底。脚下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滔滔江水一路东去,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的缭绕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这般壮丽的景色,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禁为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所折服,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

(五)其他特色景点

秭归这片土地,就像是一座巨大的旅游宝藏,除了上述那些知名的景区外,还有许多其他特色景点同样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比如瞻夔门,这座古老的城门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当你站在它面前,仿佛能看到往昔岁月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沉淀。牛肝马肺峡则以险峻峡谷和奇岩怪石为特色,两岸的岩石形状各异,有的像牛肝,有的似马肺,形象逼真,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奇妙创造力。沿着峡谷前行,还能欣赏到那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感受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壮美。

仙女山,光听名字就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这里以奇峰、清流和神话传说而闻名。山上的奇峰怪石林立,有的如仙女亭亭玉立,有的似仙人对弈沉思,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故事。清澈的溪流从山间潺潺流过,水质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给这山间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还有木鱼岛,它宛如一颗镶嵌在长江上的明珠,有着原始而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岛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漫步其中,江风拂面,带来丝丝凉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与疲惫,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芝兰谷风景区也是不容错过的好地方,这里是一处以远古文化为主题的自然风景区,山水景观美不胜收,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仿佛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等待着游客们去翻阅、去品味,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秭归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四、秭归美食,舌尖盛宴

(一)特色菜肴类

1. 腊蹄子火锅

在秭归,腊蹄子火锅可是备受当地人喜爱的一道特色菜肴。它选用的是当地农家精心腌制的腊猪脚,这腊猪脚经过长时间的风干、熏制,凝聚了时间与烟火的味道。烹饪时,只需将其放入锅中炖煮,随着温度的升高,那独特的柴火烟熏味便渐渐弥漫开来,直往人鼻子里钻,让人垂涎欲滴。炖煮好后的猪脚肉,紧致而 Q 弹,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胶原蛋白,虽然味道稍偏咸,但这咸却恰到好处,十分下饭,搭配上米饭,让人吃得根本停不下来,是一道极具秭归乡土风味的佳肴。

2. 秭归炒鸡

秭归炒鸡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的特色菜肴,关键在于食材的独特。这道菜选用的鸡,都是饲养在秭归橙子园里的散养鸡,它们平日里在果园中自由觅食、活动,运动量充足,所以鸡肉的肉质格外紧致、Q 弹。烹饪时,搭配上秭归当地特有的辣椒一起炒制,辣椒的香辣味充分融入到鸡肉之中,炒出来的鸡肉辣味和香气十足,每一块鸡肉都裹满了浓郁的香味,让人一吃就忘不了,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食材与传统烹饪方式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3. 三峡烤鱼

三峡烤鱼是一道融合了川渝和湖北楚菜特色的美食。制作时,首先会选用新鲜的三峡鱼,将鱼处理干净后进行煎制,使其表面变得金黄酥脆。接着,把煎好的鱼与浓郁的辣椒、花椒等调料一起焖制,让鱼肉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这样做出来的三峡烤鱼,鱼肉嫩中带着独特的麻辣味,麻、辣、鲜、香几种味道在舌尖上交织,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味觉体验,无论是喜欢吃辣的朋友,还是想尝试新口味的食客,都对它赞不绝口。

(二)特色小吃类

1. 橙乡拌三样

橙乡拌三样是秭归当地一道别具特色的凉菜。它的食材搭配十分独特,主要包含了鱼腥草、花生,再伴着辣椒油进行调制。鱼腥草自带一种特殊的清香,与香脆的花生搭配在一起,再融入辣椒油的香辣味,口感层次丰富,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它的口味有点类似贵州的风味,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众多小吃中独树一帜,让人品尝过后印象深刻。

2. 本地椒芋头梗

本地椒芋头梗这道土菜在秭归颇受欢迎。制作时,先将芋头梗进行灼水腌制,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芋头梗会带上微微的酸味,然后再与辣椒一起炒制。炒好后的芋头梗,酸味与辣椒的辣味相互融合,变得十分开胃下饭,即使是在食欲不振的时候,吃上一口,也能让人胃口大开,充分体现了当地土菜对食材独特的处理与烹饪手法,尽显农家风味。

3. 香辣鸡蛋皮子

香辣鸡蛋皮子是一道非常接地气的秭归特色小吃。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红薯粉末和鸡蛋,先将它们混合制成皮子,这种皮子有着滑嫩且劲道的独特口感。随后,搭配上鲜嫩的韭黄一起炒制,简单的烹饪方式却让鸡蛋皮子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吃起来既有皮子的爽滑劲道,又有韭黄的清香,是当地人餐桌上常见的下饭菜,充满了浓浓的农家生活气息。

(三)传统风味类

1. 风味腊肉

风味腊肉堪称秭归传统美食中的经典之作。它精选新鲜的猪肉为原料,在制作工艺上十分讲究,采用传统配方与现代科学配方相结合的方式,并且继承了土家古老的烤制工艺,选用松柏树枝、刨花及木炭进行烤制。在烤制过程中,松柏树枝等燃烧产生的独特香气会慢慢渗入到猪肉里,使得腊肉最终呈现出色泽鲜纯正、香味独特的土家风味。无论是直接蒸熟切片食用,还是用来炒菜炒饭,都能为菜肴增添浓郁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2. 秭归兔肉干

秭归地处三峡河谷地带,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物产丰富,野味众多,野兔肉干也因此成为了当地闻名的特色食品。秭归的自然环境为野兔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得兔肉肉质鲜美。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兔肉干,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还具有储存期较长的优点,方便人们居家旅行时携带食用。兔肉干性凉,味甘,有着补中益气、凉血解毒等功效,不仅美味可口,还兼具一定的食疗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3. 秭归酥油饼

秭归酥油饼是当地的传统小吃,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它的外皮薄如蝉翼,酥脆可口,轻轻咬上一口,就能听到 “咔嚓” 一声,而内馅则口感软糯,入口即化,再加上那浓郁的酥油香味,让人唇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