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简介

2024-12-19

一、夷陵之名的由来

夷陵之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生动地展现出这片土地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多种说法阐述

一种说法是因夷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记载 “夷陵城西北十五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 ,《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中提到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水经注》里也说夷山在夷陵县城,应劭在《地理志注》中表明夷陵在西北,由此可见,夷陵二字的来历或许就是因为夷山而来,以山名为地名,“夷” 是夷水的 “夷”,“陵” 则代表丘陵,这种以山取名的方式在古时并不罕见,比如荆州的 “荆” 字便来自荆山,荆州作为上古九州之一,其命名逻辑与夷陵类似,夷陵在上古时期也是属于荆州这片地域范围的。

与之对应的还有另一种常见解释,即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清《东湖县志》就载有此说法,意思是长江水路出西陵峡后化险为夷,三峡地形自西往东由高山变为丘陵,水流到了这里开始变得平缓,周围的山峰延伸至此也渐变成低矮的丘陵地貌,所以将此地命名为 “夷陵”,形象地描绘出了此地独特的自然风貌,让人对其地理特征一目了然。

此外,宜昌城还因雄踞长江三峡之口,有着峡州之称,凸显出它作为长江三峡门户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夷陵之地在区域中的关键作用。

历史变迁中的夷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夷陵便是楚国西塞要地,是楚国西疆边防的重要区域,在楚国的边防布局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夷陵置巫县,开启了它在秦朝行政区划下的新身份。西汉时期,又置夷陵县,归属南郡,夷陵在地方治理体系里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而到了三国时期,夷陵更是成为魏、蜀、吴争夺的焦点,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导火索是孙权设计夺取荆州,俘虏并杀死关羽。公元 221 年七月,刘备亲率四万多军队向东进军荆州,武陵蛮夷也出征万人与刘备共同出征,蜀汉军力约达五万余人。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次年病故。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稳固产生了重大影响,史学界一般认为,三国分立之势在夷陵之战后更加稳固。

晋朝时期,设置宜都郡,夷陵归其管辖,继续在地方建制里有着相应的归属。南北朝时,夷陵的行政区划多次变更,先后经历了宜州、拓州、硖州等不同称呼阶段,见证着朝代更迭下行政区域划分的频繁变动。

唐初,改夷陵郡为陕(硖)州,后来又改回夷陵郡,名称上的变化体现出不同时期的治理思路和地域规划调整。元至元十七年升峡州为峡州路,夷陵在元朝的行政体系里位置也随之变化。

清朝时期,夷陵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清顺治五年,改夷陵为 “彝陵”。雍正十三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夷陵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名称的改变背后往往有着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诸多变化。

总之,夷陵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名称的变更,但它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地区,犹如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者,目睹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承载着各个时代的故事与记忆,那些或辉煌或动荡的过往,都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之上,成为如今夷陵深厚历史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夷陵的人口概况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

夷陵区作为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有着丰富的人口资源和独特的分布格局。截止 2022 年末,夷陵区总面积 3439 平方千米,辖下 1 个街道、9 个镇、2 个乡,常住人口 55.9 余万,户籍人口约 52.5 万人,区政府驻地位于夷陵区发展大道 111 号。

从具体的下辖区域来看,小溪塔街道常住人口相对较多,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其常住人口达 146728 人,而樟村坪镇常住人口为 18011 人、雾渡河镇 20084 人等,不同区域人口数量存在一定差异(数据来源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地区常住人口统计情况)。在社区和村的数量方面,夷陵区共有 173 个村以及 30 个社区,这些基层单元承载着众多居民的生活。

在人口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整体来说,城区及周边相对集中了较多的人口,毕竟城区有着更为丰富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吸引着人们在此居住生活。像小溪塔街道作为区政府所在地,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汇聚,自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之一。而一些山区乡镇,虽然地域面积广阔,但由于受地理条件、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相对稀疏一些,不过也有着独特的乡村生活风貌和人口结构特点,比如部分以农业、林业等产业为主的乡镇,居民围绕着相应产业进行生产生活,形成了分散又有序的居住分布状态。

(二)人口特点与发展趋势

夷陵区的人口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且随着地区的不断发展,其人口发展趋势也呈现出相应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人口流动情况来看,夷陵作为一个有着丰富资源和多样产业的区域,吸引着不少外来人口前来就业、生活。一方面,其工业领域的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等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潜力发展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众多的岗位,吸引了周边地区劳动力流入。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这就使得不少具备相关技能或者寻求工作机会的人员来到夷陵就业。另一方面,夷陵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湖北省旅游强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A 级景区众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进而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员从事相关服务行业工作。

在年龄结构特点方面,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夷陵区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23.25%,略低于全市 24.95% 水平,但大幅高于全国 18.7% 和全省 20.42% 的水平,这意味着夷陵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 0-14 岁占比 12.33%,15-59 岁占比 64.42%,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未来劳动力的补充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养老等社会问题。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夷陵产业不断升级优化,预计会持续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流入,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对于专业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提升。但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若按照当前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发展下去,将会不断加深,这对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养老服务方面,就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等,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从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来讲,合理的人口结构和充足的人才资源将助力夷陵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更好地发展,而老龄化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加重社会负担,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活力。所以,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来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保障夷陵在未来能够继续行稳致远,在区域发展中保持优势地位。

三、夷陵的旅游景点

(一)自然景观类景点

1. 长江三峡西陵峡风光

长江三峡西陵峡,作为长江三峡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有着独特且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它西起湖北省秭归县西的香溪口,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 76 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同时也因其险峻与秀丽并存而闻名遐迩。

西陵峡两岸的山峰高耸入云,山势险峻,壁立千仞,犹如被大自然用巨斧劈开一般,形成了一道道幽深的峡谷。江水在其间奔腾而过,水流湍急,涛声阵阵,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豪迈。当船只行驶其中,真可谓是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让人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

而且,西陵峡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险峻,更在于其丰富多变的景致。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天气下,西陵峡都展现出别样的韵味。春日里,两岸山花烂漫,与碧绿的江水相互映衬,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夏日时,江风拂面,带来丝丝清凉,峡谷内绿树成荫,是避暑的好去处;到了秋天,山上的树叶渐渐染上金黄、火红的色彩,漫山遍野,美不胜收,仿佛整个峡谷都被大自然用绚丽的色彩重新装点了一番;而冬季,若逢下雪,银装素裹的西陵峡又别有一番宁静、素雅的意境,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

西陵峡在长江三峡整体景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长江三峡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也是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亲身感受 “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 的魅力之处。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乘船顺流而下,欣赏沿途的峡谷风光,感受江水的磅礴气势;也可以登上岸边的观景台,俯瞰整个西陵峡的壮丽景色,将那山水交融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

2. 三峡大瀑布旅游区

三峡大瀑布,原名白果树瀑布,是长江三峡西陵峡口新辟的以飞泉驰名的旅游景点,距宜昌市 34 公里,位于宜昌市晓峰风景区泰山庙。

踏入三峡大瀑布旅游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约 5 公里的峡谷,而就在这峡谷之中,一条主体瀑布和若干分支瀑布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瀑布群。主体瀑布宽约数十米,清泉从百余米高的陡峭山崖飞流直下,那磅礴的气势,真可谓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落差之大、水量之充沛,让人惊叹不已,也因此被誉为 “中国第四,湖北第一”,还享有 “长江三峡最美原生态峡谷” 的美誉,并在 2022 年 7 月 15 日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综合审定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瀑布落下时,水花飞溅,撞击在岩石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激起层层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常常能折射出绚丽的彩虹,如梦如幻,仿佛步入了仙境一般。沿着峡谷逆水而上,还能看到虎口瀑、一线瀑、珍珠瀑、丫瀑、连环瀑、五扇瀑等形态各异的瀑布接踵而来,它们有的如细丝般轻盈飘逸,有的则如万马奔腾般汹涌澎湃,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

而周边与之相映衬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为三峡大瀑布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峡谷内植被覆盖率达 90% 以上,空气清新宜人,幽幽峡谷绵延 10 公里,山上林密草丰,各种珍贵的树木花草星罗棋布,还有成群结队的猴群在山间嬉戏,为景区增添了不少生机与灵动。

在这里,游客除了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瀑布景观外,还能体验到诸多有趣的游玩项目。比如,游客可以尝试 “湿身穿越” 瀑布,亲身感受那磅礴水流带来的刺激与清凉,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可以零距离拥抱瀑布的体验;还可以沿着古色古香的林间小道漫步,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聆听潺潺的溪水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3. 百里荒景区

百里荒景区,古代因方圆百里、荒无人烟而得名,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总面积 47700 亩(31.8 平方公里),距宜昌城区 50 公里,距三峡大坝 70 公里,平均海拔 1200 米。

一进入百里荒景区,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便会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塞外草原一般。这里的草原地势起伏,绿草如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美。微风吹过,草丛随风摇曳,如同一层层绿色的波浪,向远方荡漾开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独特的高山气候使得百里荒景区内的植被呈现出别样的风貌,这里生长着许多适应高山环境的珍稀植物,它们或点缀在草原之间,或成片分布在山坡之上,为草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同时,景区内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时常能看到野兔在草丛中穿梭、鸟儿在天空中翱翔,运气好的话,还能发现一些国家保护级的野生动物的踪迹呢。

百里荒景区还因影视拍摄而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韵味。不少影视作品都曾在此取景,随着这些影视作品的热播,百里荒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想要亲身感受剧中的浪漫场景。比如,这里的山楂树就成为了很多游客必去的打卡点,承载着浪漫的爱情故事,让人沉浸其中。

百里荒景区四季皆有美景,每个季节都适合游玩且各有特色活动。春天,草原上野花盛开,五彩斑斓,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夏天,这里气温凉爽,最高气温不过 28 度,是城区最近的避暑胜地,游客可以在这里露营、野餐,尽情享受清凉的夏日时光;秋天,草原染上金黄的色彩,天高云淡,非常适合登高望远,欣赏那如诗如画的秋日美景;而到了冬天,景区银装素裹,又会变成一个冰雪世界,游客可以体验滑雪等刺激好玩的冰雪项目,感受不一样的乐趣。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是集自然山水、区域文化于一身的自然风景旅游景区,正式开放于 2003 年,地处长江流域,位于西陵峡灯影峡段,在两坝一峡之间,景区面积 14 平方千米。

走进三峡人家风景区,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三峡地区,处处都展现着浓郁的三峡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气息。在这里,古老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依山傍水而建的三峡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这些吊脚楼不仅是当地居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巴楚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景区内还有丰富多彩的独特民俗表演,像宜昌丝竹、皮影戏、三棒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轮番上演,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 5 个,包括长江峡江号子、宜昌丝竹、南曲、三音歌(兴山民歌)、薅草锣鼓等。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用精湛的技艺展现着古老的民俗风情,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景区内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种种场景无不体现着峡江人民质朴好客的性格特点以及传统的生活韵味。游客们漫步其中,既能欣赏到壮丽的三峡自然风光,又能深入了解和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置身于一幅活灵活现的民俗风情画之中,沉浸在这充满诗意与故事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2. 三游洞景区

三游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钟情的游览胜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一同游览此地,并且各自赋诗一首,白居易还为此撰写了《三游洞序》,从此这个洞便被称作 “三游洞”,这段佳话也在历史上流传开来,成为了文化界的一段美谈。此后,又有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众多诗词佳作,像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大家都曾在此留下墨宝,使得三游洞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三游洞洞内的景观奇特,洞室开阔,里面有着各种形状奇特的岩石,有的像人像,有的像动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洞内的石壁上还留存着不少古代文人的题刻,这些题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思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三游洞对于探究古代长江三峡地区的文化发展脉络、文人交往以及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就像是一座历史的宝库,静静地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去品味,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那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雅士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3. 黄陵庙

黄陵庙,古称黄牛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用以祭祀黄牛助禹开江治水的千古功德。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黄陵庙也经历了多次的修缮与重建,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 46 年,是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禹王纪念建筑物。走进禹王殿,便能看到那两根金丝楠木柱,上面遗留有公元 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痕迹,这一痕迹为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兴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化。

黄陵庙的建筑特色鲜明,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之间尽显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庙宇布局严谨,各个殿堂错落有致,彰显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祭祀文化方面,黄陵庙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古代人们对治水英雄大禹以及黄牛神崇拜与祭祀的重要场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治水、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祭祀传统和文化传承。

而且,庙内还有不少值得一看的文物古迹,比如禹王殿右侧武侯祠内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入蜀时亲手所栽,距今已有 1700 多岁,这株铁树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护着黄陵庙,为这座古老的庙宇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瞻仰。

(三)现代工程类景点

1. 长江三峡大坝

长江三峡大坝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规模之宏大、作用之重要令人瞩目。

从规模上来看,三峡大坝坝体高耸,横亘在长江之上,坝长约 2309 米,坝顶高程 185 米,正常蓄水位 175 米,总库容达 393 亿立方米,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体量,让人站在它面前时,不禁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所折服。

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在防洪方面,三峡大坝有效地拦蓄洪水,减轻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守护着沿岸众多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发电上,其拥有多台巨型发电机组,每年能够产生大量的清洁电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同时,在改善长江航运条件方面也有着显著成效,大坝建成后,使得长江上游的航道变得更加宽阔、水深增加,大大提高了船舶的通航能力,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

对于游客来说,三峡大坝有多个可供参观的区域。登上大坝的观景台,能够俯瞰整个大坝的雄伟身姿以及上下游截然不同的江景,感受那磅礴的气势;而展览馆内则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模型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向游客详细介绍三峡大坝的建设历程、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伟大意义,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世纪工程的来之不易和重要价值,使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从中收获知识、受到震撼,为我国伟大的水利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2. 葛洲坝工程

葛洲坝工程同样是我国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现代水利工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它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处,距离三峡大坝约 38 公里。葛洲坝工程主要由船闸、电站厂房、泄水闸、冲沙闸等组成,整个工程布局合理,结构精巧。在发电方面,葛洲坝电站拥有多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 271.5 万千瓦,每年能够为华中地区输送大量的电能,在缓解地区用电紧张、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航运上,葛洲坝的船闸设计巧妙,能够让不同吨位的船舶顺利通过,实现了长江上下游航道的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长江的通航能力,促进了长江流域的水上运输和贸易往来,被誉为 “万里长江第一坝”。

对于游客而言,葛洲坝工程也有着可供游览体验的相关项目。游客可以乘坐游船,近距离观赏葛洲坝的雄伟外观,感受那巨大的闸室、湍急的水流以及船舶过闸时的壮观景象,领略现代工程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参观葛洲坝的展览馆,了解工程的建设历史、技术创新以及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中体会到我国水利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拼搏精神,感受这座伟大工程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价值。

四、夷陵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风味小吃

1. 萝卜饺子

萝卜饺子是宜昌著名的风味小吃,其制作颇为讲究。原料主要选用大米、黄豆和萝卜,通常会按 90%的大米和 10%的黄豆的比例,将它们浸泡 4 至 5 小时后磨成浆。萝卜的选择很关键,一般会用宜昌西坝、罗家畈或伍家岗洋坝打了霜的胭脂萝卜,这类萝卜皮薄脆嫩,质细无渣,回甜甘醇,把它们切成丝后,拌上辣椒面、花椒粉、蒜(葱)苗、精盐等调料制成馅料。

油炸时,先在特制的弯月状铁勺中放入底浆,再放上拌好的萝卜丝作馅,接着再盖上一层浆,随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便可。做好的萝卜饺子,食之外酥内软、辣而不刺,味鲜可口,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味,虽然外形像饺子,但比平常吃的水饺、蒸饺、煎饺要大,更接近韭菜盒子,而且是油炸而成。在萝卜上市的季节,宜昌的街边、市场、小巷路口常常能看到售卖萝卜饺子的摊点,那诱人的香气,总会引得过往行人忍不住买上几个品尝一番。

2. 红油小面

在宜昌人的早餐中,红油小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关键在于红油的熬制和面条的选择。熬制红油时,先准备好花椒、麻椒、干辣椒等香料,将它们放入锅中,用小火炒干炒香后倒出控油,再打成粉末状备用。接着锅内烧油,油烧热后倒入姜蒜末爆香,倒入刚刚打好的辣椒粉搅拌均匀,加入适量十三香,小火不停搅拌熬制,待料香溢出后,倒入盆中,再加入白芝麻、食盐、味精、少许白糖提鲜以及生抽、陈醋等搅拌均匀,这样色泽鲜红、香气扑鼻的红油就熬制好了。

面条方面则要求爽滑有韧性,手工面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把面条煮熟后盛放在碗中,加入一勺面汤,浇上熬好的辣椒红油,搅拌均匀,放上油炸花生米、榨菜,再撒上葱花香菜,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红油小面就完成了。其色泽鲜红发亮,汤汁浓香麻辣,面条爽滑带韧,口感咸鲜香辣,让人一尝难忘,清晨来上一碗,味蕾瞬间被唤醒,一整天都充满活力。

3. 炕洋芋

炕洋芋是湖北西部地区流行的美食,“炕” 是湖北省西部地区的方言,是介于用少量食用油煎与炸之间的一种做菜方式。洋芋也就是土豆,做这道菜时,土豆的品种会影响口感,像老式品种的黄心小土豆就很不错,有绵糯的土豆香。

先把土豆洗净,个头大的切成小块,放入蒸锅中蒸至断生后捞出。热锅冷油,放适量油,油量以打湿锅底为宜,烧至六成热时,放入土豆,小火慢慢煎熟,边炒边炕,用筷子翻面,让每个面都与锅底充分接触,直至每个面都呈现出金黄的色泽。之后撒上盐、蒜末、黑胡椒、孜然粉、芝麻等佐料,小火再炒 2 分钟使其入味,起锅前撒上葱花即可。炕熟后的洋芋吃在嘴里感觉不油,有种烤熟的香甜感,外焦里嫩,松泡味美,在宜昌的土家族聚居区,它是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的必备佳肴,备受人们青睐,也是游客们品尝土家族风味的不二之选。

(二)经典菜肴

1. 土家蒸肉

土家蒸肉是鄂菜系中的经典菜肴,香醇味美、鲜香四溢。制作时,食材搭配很是丰富,玉米面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准备肥瘦相间的新鲜肉,将南瓜去皮、切块后加糖搅拌,土豆剥皮剁块,再把这些材料与白胡椒粉、味精、糖、白酱油等调味品一同放于容器内搅拌均匀。

有的做法是先把五花肉、酱瓜和南瓜一起剁碎,与佐料搅匀后,将咸蛋黄蒸熟切半备用,在油纸两面抹油后放进铁杯中,先放进玉米粉,再填入肉料,然后把铁杯放进蒸笼里,用大火蒸 25 分钟左右取出,倒扣盘中就行。还有的做法是把鲜肉切成大片,和腌辣椒末、姜蒜末、花椒粉、料酒等拌匀,放 20 分钟入味,接着拌以苞谷面和匀,将处理好的南瓜、土豆等铺在蒸笼底部,上面码上入味的猪肉,用柴火猛蒸 45 分钟而成。总之,通过蒸制工艺,各种食材的味道完美融合,呈现出的土家蒸肉色泽诱人,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肉香和独特的调味,在土家族餐馆里颇受食客喜爱。

2. 夷陵春卷

夷陵春卷是宜昌的传统小吃,有着独特的风味。先是用鸡蛋、面粉制作薄皮,制作薄皮时要将鸡蛋和面粉按一定比例调配,加水搅拌成面糊后,在平底锅中摊成薄饼状,晾凉备用。

馅料方面则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韭菜、腊肉、豆腐干、香菌等,将这些食材稍加煸炒后,卷入薄皮之中。然后通过油炸的方式,让春卷呈现出金黄色的诱人外观。炸好的夷陵春卷,一口咬下去,外酥内嫩,香软可口,表皮酥脆,内馅丰富,能让人充分感受到美味在舌尖上散开,是宜昌人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时常常会准备的佳肴,承载着浓浓的地方特色与情谊。

(三)特色饮品与甜品

1. 凉虾

凉虾是产于湖北宜昌的常见特色小吃,也是夏季消暑的佳品。它以米浆为原料,传统做法是先将大米浸泡一段时间后磨成浆,也可以用凉糕粉来制作。比如把凉糕粉加入适量清水搅匀成粉浆,锅里烧适量水,等水起小泡泡后,倒入搅好的粉浆,不停搅动成糊状,要全程用小火,避免糊锅,把产生的浮沫撇去,继续搅匀至浓稠、有些凝固的状态时,立即关火。

接着取一个漏勺和一碗冰水,建议选择孔大一些的漏勺,将糊状物通过漏勺漏入冰水中,凉虾便会自动凝固,先浸透一下,再滤出装碗里备用。食用时,最常见的是搭配红糖水,冰镇后的凉虾口感更佳,入口冰凉又软嫩,香甜滑糯,外形头大尾细形似虾,十分可爱。除了红糖水,现在也有不少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制酱汁,如加入红油、香油、生抽、陈醋、鸡精等调料,调配出酸辣口味的凉虾,别有一番风味,在夷陵地区的夏日街头,凉虾总是很受欢迎。

2. 峡口豆花

峡口豆花是长江西陵峡特有的菜肴和美味小吃。制作时,要选用优质的黄豆和清水,先把黄豆精心泡发,然后磨制成豆浆,接着将豆浆过滤后倒入锅中煮制,煮的过程中要注意火候并适时搅拌,以免糊锅。煮好后,用合适的凝固剂让豆浆凝固成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