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伍家岗区简介

2024-12-19

一、伍家岗区名字的由来

(一)姓氏起源说

在探寻伍家岗区名字的由来时,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颇广,那就是因岗上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而得名。

追溯历史背景,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底蕴。伍家岗区系 1 亿年前地壳运动隆起的陆地,约在 7 千万年前形成,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变迁。夏商时期,这里为古荆州地,西周时成了楚国地,秦时属南郡,西汉时又是夷陵县属地,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始终是一方有着独特意义的区域。

或许在抗日战争之后,社会局势逐渐平稳,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安定之所。几户姓伍的人家,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这片当时可能还略显荒芜的岗地安家落户。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周边的山水、邻里慢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这个地方住着伍姓人家,渐渐地,人们便开始用 “伍家岗” 来称呼这片区域。

这种说法在当地民间口口相传,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它反映出人们对于家族姓氏的重视,以及以姓氏来命名地域的一种习惯。一个简单的名字,背后蕴含着普通百姓扎根生活、开枝散叶的故事,也体现了这片土地的包容性,接纳了外来的伍姓人家,让他们在此落地生根,成为了地域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见证着伍家岗区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程。

(二)开荒种地说

关于伍家岗区名字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很久以前,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在此处开荒种地,进而得名伍家岗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片区域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古遗址及大量石器、陶器、渔猎工具等文物,足以证明至少在 19 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而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定居。人们依赖着采集、农耕、渔猎等方式获取生活资料,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着。

或许在某个久远的年代,有五户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姓氏的人家,为了寻找更适宜生存、有着更多土地资源的地方,辗转来到了这片岗地。他们看着眼前虽然荒芜但充满潜力的土地,下定决心在此开荒种地。他们挥动着简陋的农具,开垦着土地,播下种子,精心照料,期待着收获的时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片曾经的荒岗在他们的劳作下,渐渐有了生机,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

随着人员的往来增多,这片五户人家开荒种地的地方需要一个名称来方便称呼,于是,“伍家岗” 这个名字就应运而生了。在岁月的变迁中,它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紧密相连。这片土地承载着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记忆,那开荒种地的场景仿佛刻在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之中,激励着后来的人们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拼搏奋斗,传承着勤劳质朴的精神,也成为了伍家岗区独特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这片区域不断发展变化的漫长岁月。

二、伍家岗区的人口概况

(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

伍家岗区的人口数据展现出其独特的发展态势。根据 2023 年的统计数据,伍家岗区常住人口总数为 33.79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 100%,这意味着整个区域基本实现了全面的城镇化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活配套覆盖到了各个角落。而户籍人口总数为 21.75 万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差异。

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反映出伍家岗区有着较强的人口吸引力。对比过往数据,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 年伍家岗区常住人口比 2010 年增加了 12.21 万人,增量居全省同等市州县市区第二位,10 年净增家庭 5.26 万户,增幅达 57%,全市第一,全省同等县级行政区第二。这期间,伍家岗区 10 年净流入 12.2 万人,其中省外 2.9 万人、省内市外 1.4 万人、市内区外 7.9 万人,还有部分港澳台及外籍人士,大宜昌市范围外和其他县市区在伍家岗区流动比较频繁。新增大量人口的同时,新增就业 8.5 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4 万元,位居全市第二。

人口的流入对于伍家岗区的区域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为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无论是都市工业,还是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产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流入人口的贡献。众多的企业能够更容易地招到合适的员工,推动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开展,促进了地区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2023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45.41 亿元。同时,人口的流入也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各种商业业态如三大核心商圈、众多的总部楼宇以及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并繁荣发展,消费市场日益活跃。

在社会结构方面,新的人口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碰撞,让伍家岗区的社会氛围更加包容和开放。不过,人口的快速流入也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扩充,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像过去相对荒凉的城东片区如今楼盘聚集,成为辖区沿江大道片区之后地产开发最火爆的区域,交通、医疗、教育、购物等配套设施也都在不断完善,以适应人口增长带来的变化,努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二)人口结构特点

伍家岗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个鲜明的特点,从年龄维度来看,有着 “两高一低” 的显著特征。劳动力人口占比高,0 岁至 14 岁、15 岁至 59 岁两个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 82%,这意味着区域内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新兴产业等,都不缺年轻力壮的从业者,为区域经济的持续活跃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1.88 年,居宜昌市前列,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使得居民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比如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能够有更多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参与其中,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而且老龄化率低,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在宜昌市是最少的,相对较轻的养老负担,使得社会资源可以更多地向其他方面倾斜,比如可以加大对教育、科技研发等领域的投入,推动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

从性别结构方面来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性别失衡现象,男女比例相对协调,这保证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家庭组建、职场发展还是各类社交活动等,都能处于一个较为平衡健康的状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民族构成上,伍家岗区以汉族为主,同时也有多个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生活、工作、学习,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比如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社区活动中,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民俗展示等活动,展现出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人口结构特点对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配套有着重要影响。在产业布局上,鉴于充足的劳动力和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伍家岗区一方面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形成了以生物食品、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绿色建筑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工业体系,像安琪酵母这样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企业在此扎根发展,还有众多细分领域的 “隐形冠军” 和 “行业小巨人” 企业蓬勃成长;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充分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人口优势,构建起大商贸、大物流、大文旅、大健康、大数据、大总部六大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活力中心,像三峡物流园、东站物流中心等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众多的总部楼宇形成了十里滨江商务楼宇经济带等。

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针对老龄化率低但年轻人口多的情况,重点围绕年轻人的需求来打造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在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机会,培养更多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在居住方面,加快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小区,完善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医疗服务上,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水平,保障居民的健康需求;同时,还积极打造休闲娱乐设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以及发展夜间经济、展会经济等新兴业态,满足年轻人对于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契合自身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伍家岗区的旅游景点一览

(一)自然景观类景点

1. 天然塔

天然塔坐落于伍家岗区沿江大道与横跨长江的宜万铁路大桥交会处,是一座八角七级仿楼阁式砖石塔,高 43.35 米,有着 1700 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晋代文学家郭璞始建,后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重修,其地理位置、造型、结构、用材、工艺都符合明清砖塔的法式,可与沙市的万寿塔、荆州的东山塔相媲美,还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夷陵八景” 之一,更逐渐成为了夷陵古城的城标。

从外观来看,天然塔砖石叠砌,八棱七层,层层出檐,塔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十分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着 “天然塔” 三字,边框还饰有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着 “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 的对联,彰显出古朴大气。走进塔内,有 145 级石梯盘旋至顶,顺着石梯拾级而上,仿佛在穿越时光隧道,去探寻历史的印记。

而天然塔周边的自然环境更是美不胜收。它临江而立,站在塔下,便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舳舻相接,帆桅如林,一片繁忙景象。对江的五龙山,五峰连峙,苍翠欲滴,状若五龙蜿蜒临江,每当朝阳初起时,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条巨型钢鞭,压在五龙之上,所以此地又有 “鞭打五龙” 之称。江畔还种植着不少垂柳等绿植,微风吹过,柳枝摇曳,与古朴的天然塔相映成趣。

游客来到天然塔,有诸多活动可以参与。可以沿着江畔漫步,一边欣赏着江景,感受着长江的雄浑壮阔,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驻足塔下,细细端详这座历史建筑的精妙之处,或是走进塔内,攀爬石梯,登上塔顶,俯瞰整个宜昌港以及周边的山水风光,将这如画美景尽收眼底,同时拍照打卡,留下美好的瞬间,尽情领略它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魅力。

2. 求雨台

求雨台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共谊村,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景祐三年(1036 年)和宝元元年(1038 年),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期间,曾两次为宜昌百姓祈雨,并写下了《祭桓侯文》和《求雨祭汉景帝文》两篇祭文,此地便由此得名。不过对于其确切的祈雨地点,也存在一些不同的探讨,但求雨台承载的那段体恤民情、勤政为民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

如今,求雨台已被打造成了一座别具特色的公园。整个公园规划面积较大,相当于 8 个夷陵广场,内部划分成了四大主题区域。北部是以广场峡谷形成的门户公园,这里有着开阔的空间,是人们休闲聚集的好去处;中部是以自然山体形成的植物花园,山上植被繁茂,绿树成荫,各种花草在不同季节竞相绽放,芬芳扑鼻,沿着山间小道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之中;东南部利用现有水塘规划出了湖泊健康生态园,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周边还有一些水生植物点缀其中,不时能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弋,充满了生机与灵动;南部则是花园式办公区,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公园里还设有 4 米宽的车行道,将各个景点巧妙地连接起来,方便市民乘坐游览车从公园入口进入到每个区域进行游览参观。此外,还有个采摘园,保留了现状橘树林,并且增加了枇杷、桃树等其他类型果树作为补充,丰富了果林特色,让人在不同的时节都能体验到采摘的乐趣。

求雨台公园适合不同人群前来游玩。对于老年人来说,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晨练、散步、休憩的理想之地;对于孩子们而言,宽敞的广场、自然的山体、湖边的空地等都是他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可以尽情地奔跑、探索大自然;年轻人则可以在这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历史文化氛围,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在湖边的草坪上野餐、聊天,享受惬意时光;而对于全家出行的游客来说,这里既能满足各个年龄段的游玩需求,又能让大家在游玩中增进亲情交流,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充分展现出了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特点。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位于伍家岗区柏临河畔,和宜昌规划展览馆相对而立,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巨大的 “古鼎”,古朴雄伟、挺拔壮观。其主体建筑以 “历史之窗” 为理念,集巴楚历史文化元素为一体,外墙运用了深浅变化的条形石材,用变化鲜明的表面呈现出 “巴虎楚凤” 的纹饰,寓意宜昌为巴楚文化的交融之地,铜质的 “历史之窗” 镶刻其中、太阳屋顶雕刻其上,内涵丰富、极具文化特色。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 43080 平方米,展陈总面积则有 15247 平方米,展览主题定为 “峡尽天开”,共设有 10 个展陈板块,33 个单元,拟展出文物(民俗展品等)7000 余件 / 套。展馆分为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前三层为博物馆展馆,四楼为党史及地方志陈列馆,堪称宜昌的人文历史大百科。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中央栩栩如生的雕塑群,瞬间就能将人带入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之中。沿着展厅徐徐前行,便能欣赏到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珍贵文物。像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上面的纹饰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密码,彰显着古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汉代的陶器,种类繁多,从日常的生活器具到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摆件,都展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唐代的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温润,无论是瓶、罐还是碗、碟等,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在 “宜昌历史文化陈列” 展厅中,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从史前时期到近代社会宜昌的历史发展过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中国三峡文化陈列” 展厅里,则借助精美的文物和场景还原,展示了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让人对三峡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馆内还为游客提供了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在 “探索之旅” 互动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明的生活场景,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参与着日常的生产生活;还有各种手工制作和文物修复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手尝试,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宜昌市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知识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盛宴,同时也为人们了解宜昌地区过往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意义非凡。

2. 夷陵老街

夷陵老街作为宜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貌,保留着大量传统的建筑,呈现出古雅的韵味。街道两旁多是传统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高高耸立,错落有致,在岁月的洗礼下,墙壁上或许有着些许斑驳的痕迹,却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脚步,见证了老街的兴衰变迁。

在这里,民俗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街边的传统手工艺品店中,摆放着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手工刺绣、木雕、剪纸等,每一件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一些民俗文化馆,展示着宜昌地区传统的民俗风情,从古老的婚丧嫁娶习俗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等,让人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街内的特色店铺更是数不胜数,各种传统美食的香气弥漫在整个街道。有散发着阵阵酱香的鸭脖店,鸭脖卤制得十分入味,肉质紧实又有嚼劲,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热气腾腾的三鲜豆皮摊,豆皮煎得金黄酥脆,里面裹着软糯的糯米、鲜香的肉丁和脆嫩的笋丁等食材,一口下去,多种口感在舌尖碰撞,滋味妙不可言;再有就是现做现卖的韭菜馅饼小店,馅饼外皮酥脆,内馅的韭菜鲜嫩多汁,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游客漫步在夷陵老街,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到传统的湖北文化和风土人情,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旧时光,可以购买特色的手工艺品作为纪念,也可以穿梭在各个美食店铺之间,品尝地道的湖北美食,尽情领略这里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以及独特的风情,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四、伍家岗区的特色美食推荐

(一)传统家常菜馆

1. 赛江南

赛江南是一家备受欢迎的餐厅,以突出原味巴楚乡土菜为特色,在宜昌市伍家岗区有着良好的口碑。

其主打菜品丰富多样,每一道都凝聚着巴楚饮食文化的精髓。例如招牌的清蒸武昌鱼,选用新鲜的武昌鱼,经过简单的处理后,撒上葱姜蒜等调料,清蒸而出。这样做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鱼的鲜味,鱼肉鲜嫩爽滑,入口即化,那原汁原味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粉蒸排骨,精选优质的排骨,裹上用米粉、香料等特制的蒸料,蒸制得恰到好处,排骨软糯入味,米粉吸收了排骨的油脂,变得油润却不腻,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在烹饪特色方面,赛江南十分注重食材的选择,秉持着原材料绿色、健康的理念,确保为食客提供最优质的菜品。厨师们遵循传统的巴楚烹饪技法,讲究原汁原味,不过度调味,巧妙地将营养与美味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菜品风格。

许多食客在品尝过赛江南的菜品后,都对其赞不绝口。有的食客评价说,在这里能品尝到记忆中家乡的味道,那种质朴又醇厚的口感,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回了小时候坐在老家饭桌前的时光。而且餐厅的服务也周到贴心,服务员总是能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营造出舒适的就餐环境。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宴请,赛江南都凭借其出色的菜品和服务,成为了不少人的首选之地,也在传承本地美食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巴楚乡土菜。

2. 五香咀

五香咀在伍家岗区已经经营了 15 年,是一家充满烟火气息的本土餐馆,承载着许多宜昌人记忆深处的味道。

这家餐馆的招牌家常菜深受大众喜爱,像辣椒炒猪顺风,采用宜昌本地土辣椒,辣味十足,搭配着处理得恰到好处的猪顺风,虽然感觉猪油放得稍多,是典型的宜昌做法,但对于喜欢这一口的食客来说,别有一番风味。还有红烧武昌鱼,汤汁调制成酸甜口,鱼肉特别嫩,也很入味,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在鲜美的滋味里。此外,糖醋排骨、肥肠砂锅、水煮牛肉等菜品也常常出现在食客们的餐桌上,每一道都有着家常却不平凡的味道。

它之所以能深受大众喜爱,关键在于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家常菜的那份眷恋。无论食客们去过多少地方,品尝过多少珍馐佳肴,五香咀的家常菜总能让人在熟悉的味道中找到家的感觉,仿佛那些忙碌的生活、琐碎的日常都在这一口口饭菜中变得温暖而美好。在当地餐饮界,五香咀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扎根于这片土地,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宜昌人成长,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着无数家庭的欢笑与团聚,也让更多人领略到宜昌家常菜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