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猇亭区简介

2024-12-19

一、猇亭区名称的由来

(一)“猇” 字释义

“猇” 字在语言文字学领域有着独特的释义与演变历程。通常来说,“猇” 同 “虓”(xiāo)。“虓” 字出现较早,先秦《诗经・大雅・常武》一诗中就有记载:“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其描绘出一种威武雄壮的气势。而 “猇” 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相较于 “虓” 字,出现时间大约晚了近千年。

与班固同时代的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其虍部收有 “虓” 字,犬部却未收 “猇” 字,这或许意味着 “猇” 字可能是汉代产生的俗字,也可能是民间对于 “虓” 字的误写而产生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 “虓” 字为 “虎鸣也。一曰师子。从虎,九声”,这里的 “师子” 即狮子,不管是咆哮的老虎,还是吼叫的狮子,都是极具威猛之力的猛兽,所以 “虓” 字引申出了 “威猛雄壮” 的含义,历代文献也常用 “虓虎之师”“虓虎之力”“虓怒之虎” 等词语来形容威武的军队和勇猛的将领,其基本含义就是虎鸣、虎声,也就是虎的咆哮声、怒吼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猇” 字进入了语言文字学家们的视野,梁代学者顾野王作《玉篇》,将 “猇” 字归入犬部,注释为 “猇:胡包切,虎欲啮人声也。又许交切”,这里的 “胡包切”“许交切” 是对 “猇” 字读音的注释,而 “虎欲啮人声” 则生动地描绘出老虎扑杀人类之前发出的吼声,可见这一时期依然保留了 “猇”(虓)字的本义。

也有些学者认为 “猇” 字亦同 “唬”,《说文解字》口部收有 “唬” 字,释义为 “啼声也。一曰虎声。从口,从虎”,不过 “猇”“唬” 虽然都含有 “虎声” 之义,但二者形体相差较大,且 “唬” 字基本义是 “啼声”,也就是鸟啼声,所以不应将它们混同。

北宋真宗、仁宗时期,朝廷组织学者编修的两部大型韵书《广韵》和《集韵》中,《广韵》遵从了之前许慎《说文解字》和顾野王《玉篇》等文献对于 “猇”(虓)字的释义,而《集韵》则增加了 “犬声” 的含义,记载为 “猇:于包切,虎声。…… 一曰犬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新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古代丘陵山地多林木,虎豹豺狼等猛兽常常出没,会攻击牲畜和人类,老虎发出吼声时,家犬听到便会吠声连连,虎声引起犬吠是常见现象,“猇” 字便渐渐由本义 “虎声” 衍生出了 “犬声” 这一扩展义。

直至清代官修《康熙字典》,“虓” 字在 “虍部”,“猇” 字归 “犬部”,编者把《玉篇》和《集韵》的不同说法收录在 “猇” 字条下。如今的《古代汉语词典》注释 “猇” 为 “同‘虓’。虎吼声。《玉篇・犬部》:‘猇,虎欲啮人声也。’又犬吠声。《集韵・爻韵》:‘猇,犬声。’” 总之,“猇” 的初始含义就是猛虎的咆哮声,能够指代猛虎、暴虎、怒虎,当作形容词使用时,有凶猛、雄壮、虎威等含义,其与犬类关联,“犬吠声” 作为扩展义,大约产生于唐五代以后。

(二)“亭” 之含义与作用

“亭” 从常规意义来讲是一种建筑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 “亭” 字为 “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在古代,“亭” 有着多种常见的形态以及丰富的用途。

其一,驿站邮亭,这是供行人停留食宿以及传送书文的处所。就像《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 “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它在古时的交通和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长途跋涉的行人有了歇脚、补充给养以及传递信件等的地方,是古代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

其二,亭台,它往往是供人们节日游玩休闲和临时集聚之用。比如在一些传统佳节,人们会相聚在亭台中,欣赏周边的美景,吟诗作画,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聚会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为园林等景观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和观赏性。

其三,岗亭、瞭望台,这是设卡盘查过往行人和监视敌情的哨所。像《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提到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在军事防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及时发现周边的异常情况,保障一方的安全。

此外,“亭” 在供人居住和使用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引申义,成为了亭级行政单位,大约管辖十来个里(村)。在古代社会基层行政单位里,乡、亭、里有着明确的划分,十亭为乡,十里为亭,像汉末三国时期初封侯者多封亭侯,如汉献帝封关羽为 “汉寿亭侯”,刘备封张飞为 “新亭侯” 等,可见 “亭” 在当时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名称诞生的历史背景

“猇亭” 这一名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之中。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早在秦汉时期,这一区域就有着相应的建制与归属。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三国时期,更是声名远扬,因为著名的吴蜀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让 “猇亭” 这个地名被更多人知晓。

当时,此地地理位置重要,处于长江边,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岸的虎牙山与南岸荆门山共同构成了 “楚之西塞”,是楚国的西大门,有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价值。在这样的战略要地,各方势力往来纷争,人员流动频繁,对于相应的地域划分和命名也就更加重视。

“猇亭” 之名中的 “猇”,寓意着虎啸,象征着此地有着如猛虎般的气势和威严,而 “亭” 则有着前面所提及的诸多功能与含义,结合起来,便诞生了 “猇亭” 这一独特的名称。并且,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猇亭” 这一名称不断沿用,历经朝代更迭,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如今宜昌市猇亭区名称的重要源头,让后人能够通过它去探寻往昔岁月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二、猇亭区的人口情况

(一)历年人口数据变化

猇亭区的人口数量在过去的岁月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

回顾过往,在早期阶段,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口规模相对有限。例如在 2005 年时,猇亭区总人口为 52185 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较为平缓,主要依托本地的传统产业以及农业等来维系人口的聚集。

随着时间推进到 2010 年,全区常住人口达到了 6.12 万人,户籍人口为 4.90 万人,相较于之前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这背后得益于区域内工业开始逐步兴起,一些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前来务工、定居,使得人口数量稳步上升。

进入 2015 年,常住人口为 6.43 万人,户籍人口 5.06 万人,人口的增长趋势依然延续,这和猇亭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拓展的产业领域息息相关,像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逐步成型,吸纳了更多劳动力资源。

到 2020 年,猇亭区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又有了新的变化,整体呈现出适应区域发展节奏的态势。

而在 2023 年,猇亭区常住人口数达到了 6.92 万人,城镇化率为 91.5%。从这些数据变化可以看出,猇亭区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区内产业蓬勃发展,众多知名企业聚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流入,尤其是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在此定居;另一方面,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日益健全,生活环境越发舒适宜居,也使得人口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吸引了更多人口长期在此生活。

(二)当下人口分布特点

猇亭区下辖古老背、云池、虎牙 3 个街道,各个街道有着不同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城镇化特征。

古老背街道,办事处驻正大路 27 号,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在 2010 年时人口就达到 32273 人(常住人口),其下辖桐岭、双桥、古老背、蔡家畈等 10 个居委会。这里地处区域的核心地带,商业氛围浓厚,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完备,聚集了众多的居民,是猇亭区重要的人口聚居区之一。而且城镇化程度很高,几乎涵盖了辖区内的大部分区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城市化,从事的职业也多与服务业、商业以及周边的工业企业相关联。

云池街道,办事处驻金岭居委会,面积 53 平方千米,人口 13288 人(2004 年数据),辖金岭、云池、下马槽等 6 个社区以及方家岗、福善场 2 个行政村。云池街道有着独特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宜化集团、南玻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带动工业发展,同时还是猇亭的特色农业基地,像柑桔和花卉苗木产业颇具规模。在这里,人口分布呈现出城乡结合的特点,既有在企业上班的职工群体集中居住在社区,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城镇化率处于稳步提升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也逐渐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

虎牙街道办事处地处宜昌市城区东大门,濒临长江,办事处驻猇亭大道 30 号,人口 10081 人(相关统计数据),面积 57 平方千米,辖 4 个居委会、2 个村委会,包括虎牙、六眼冲、鸡山、磨盘、高家、高湖等。虎牙街道相对来说生态环境优美,在保持一定的乡村风貌基础上,也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这里的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一些,既有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居民,也有在街道周边的企业或者服务业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整体城镇化率也在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并且依托其地理位置优势,在区域发展中也有着独特的人口承载和吸纳作用。

总体而言,猇亭区的人口分布在不同街道各有特色,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区域内人口在产业发展、生活配套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合理布局且不断优化的特征,共同推动着猇亭区的繁荣与发展。

三、猇亭区的旅游景点

(一)古战场类景点

1. 夷陵古战场

夷陵古战场位于今宜昌市猇亭区,这里地势险要,江流湍急,临近长江西陵峡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蜀汉章武元年(221 年)七月,刘备为报孙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东征伐吴。第二年前锋进至夷陵,部队沿江分布达数百里,大本营屯驻长江北岸猇亭。孙吴大将陆逊在盛夏时节用火攻蜀军,“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带残兵狼狈逃至白帝城,不久后便病死在那里。这场战役作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而载入史册,让夷陵古战场声名远扬。

如今,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已修复了汉阙门、西塞楼、龙门哨台、酒仙阁等古战场遗址建筑,并且仿古修建了刘备大寨、长江栈道垛口、营房寨栏等景区工程。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场景,感受到古代将士们的壮志豪情与战争的残酷,让人对历史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2. 猇亭古战场

猇亭古战场即猇亭古战场风景区,是世界上少有的古战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与伍家岗区交界处,318 国道与长江夹境而过,与宜都市荆门山隔江相望,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亦有 “虎脑背”“古老背” 之称。

猇亭古战场的历史十分悠久,诸多著名战役在此上演,像白起烧夷陵、公孙述架浮桥、三国猇亭之战、西晋炬东吴、樊猛斩萧纪、围郑救安蜀、杨素破陈、唐军夜袭肖铣、吴三桂兵败夷陵等。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猇亭古战场还留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悬崖峭壁上留有一条约 1000 米的古栈道遗址,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且,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大诗人白居易等在游览猇亭古战场时都留有传世诗篇,这些诗词也为古战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当游客踏入这片土地,看着眼前的遗迹,回味着那些诗篇,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到古代战场的雄浑与沧桑。

(二)自然风光类景点

1. 天湖风景园

天湖风景园坐落于宜昌市猇亭区高湖村,占地约 670000 平方米,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别具特色的景区。

园内有着诸多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其中天然溶洞候龙洞堪称一绝。溶洞内有着奇特的钟乳石、石笋等地质景观,它们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奇妙的造型,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神话人物,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坑地缝也是一大亮点,独特的地貌仿佛是大地裂开的一道缝隙,深邃而神秘,吸引着不少探险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此外,孔雀园里的孔雀们五彩斑斓的羽毛十分耀眼,它们在园中悠闲踱步、开屏展示美丽,为整个风景园增添了不少生机与灵动之美。游客来到天湖风景园,既能欣赏到独特的自然奇观,又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身心,享受惬意时光。

2. 猇亭生态农业观光园

猇亭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猇亭镇西南部,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

园内有着多个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基地里,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四季都有不同的花卉绽放,比如春天的郁金香、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菊花等,五彩斑斓的花海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水果种植区域也是果实累累,有清甜多汁的葡萄、香脆可口的梨子、红彤彤的草莓等等,游客可以在相应的时节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最新鲜的水果。蔬菜种植区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类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长势喜人。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田园风光,还能深入体验农耕文化,了解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而且,观光园还依托园内的农产品,为游客提供绿色美食,让大家品尝到地道的农家风味,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三)人文建筑类景点

1. 织布街

织布街建于元末明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湖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以明清建筑为主,外观古朴、风格迥异,是楚文化与徽派建筑文化交融的特色民居群。

漫步在织布街,能看到众多现存的古建筑,它们大多有着天井小院的布局,马头墙翘脊、飞挑裹檐,显得格外精致。门楣、石雕、木雕窗棂隔扇等细节之处更是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有着明清时期峡江建筑风格的特征,又融入了徽派建筑的韵味,别具一格。街区内还有宜昌城区唯一保存较好的商业码头遗址 —— 新正街码头遗址,见证了往昔这里商贸往来的繁华景象。近年来,通过提取纺织文化、码头文化、渔文化等元素,结合现有空间场地,打造了以 “历史记忆” 和 “新新乐园” 两处景观长廊为特色的织布街江滩景观,全长 1.3 公里,让这条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交织的独特氛围。

2. 新正街码头遗址

新正街码头遗址位于猇亭区古老背街办,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重要地位,于 2011 年入选宜昌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码头始建于蜀汉,兴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 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800 平方米,码头上下长 300 米,从坡上往长江里延伸。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江水的冲刷,如今依然留存着不少当年的痕迹,比如那青石砌成的台阶,共有 48 级,拾级而下,能看到码头由青石筑建的阶梯式护坡向东西两边各延伸 100 多米,护坡上还清晰可见一个个圆环形的龙鼻,多达 36 个,它们有着拴船以及供纤夫拉纤的作用。新正街码头遗址承载着宜昌地区码头文化的发展记忆,见证了曾经的商贸繁荣,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经济、交通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也吸引着不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3.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是沪渝高速公路在湖北省境内跨越长江的一座特大桥,也是沪渝高速主干线在湖北境内跨越长江的一座特大型悬索桥。

它于 1997 年 12 月 30 日动工兴建,2000 年 11 月 30 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在 2001 年 9 月 19 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西起岳阳 — 宜昌高速公路(鄂高速 S88),上跨长江水道,东至桥北互通,线路全长 6074.948 米,主桥长 1206 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 80 千米 / 小时。其整体布局分别由主桥、两座桥塔、索缆、锚碇、引桥及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布置。

在建筑设计方面有着诸多亮点,比如采用了一跨过江的悬索桥方案,实现了工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对环境、通航和防洪等影响最小,还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为国家环保 “100 个最佳工程”。同时,像 “锚碇大体积混凝土综合防裂技术” 等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保证锚碇近 10 万方混凝土未出现裂缝等,展现出高超的建桥技术。而且,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装设有固定测速点、桥面路灯、观景灯等设施,保障车辆通行安全的同时,在夜晚灯光亮起时,其壮丽的身姿更是成为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凸显出它在交通及建筑方面的重要性。

四、猇亭区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经典美食

1. 猇亭豆皮

猇亭豆皮堪称当地传统美食中的经典之作,它选用的是颗粒饱满、品质上乘的优质黄豆作为原料。制作豆皮的过程可是相当考究,首先要将黄豆浸泡 6 到 8 小时,让黄豆充分吸收水分,软化豆子的同时去除外层的豆皮,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关乎着后续豆浆的细腻程度。接着,把泡好的黄豆进行磨制,磨出的豆浆再用纱布仔细过滤豆渣,只为让豆浆更加细腻纯粹。之后,将过滤好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适当温度,豆浆表面就会慢慢凝固形成一层薄膜,这便是豆皮了。制作者会使用竹签或刮刀将豆皮小心挑起,并晾干,晾干后的豆皮挂起呈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腐皮。

猇亭豆皮有着诸多令人称赞的特点,色泽金黄,看上去就十分诱人,口感更是鲜嫩,入口爽滑。而且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凉拌豆皮清爽可口,能最大程度地凸显豆皮本身的豆香和清爽口感,是夏日餐桌上的一道开胃好菜;炒菜的时候加入豆皮,它能吸收菜肴中的汤汁,变得滋味十足;用来煮汤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豆皮在汤中吸饱了鲜美的汤汁,吃起来软糯鲜香。

2. 猇亭腊肉

猇亭腊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特色美食,其选用的是当地农家饲养的优质猪肉,尤其是五花肉部分,肥瘦相间,为制作出美味的腊肉奠定了基础。

制作猇亭腊肉有着一套传统且严谨的工序。先是进行腌制,把盐放入锅中炒熟,加入适量的香料继续炒香,待冷却后备用。接着将猪肉先用高度白酒仔细抹匀,再把炒好的香料和盐均匀地涂抹在肉上,肉厚的地方还要多涂抹一些,确保盐分充分渗入。涂抹好后放在盆里,加盖腌制 5 天左右,期间 3 天的时候需拿出来上下翻动一下,让盐分分布更均匀。腌制好后取出挂起晾晒,大约 15 天左右就可以进行熏制了。熏制的过程也很关键,有的会选择在熏房内用晾好的松柏枝点燃后反复熏制,让肉香与松柏香完美融合;也有的会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用砖头垒个小灶,燃起小火堆,把腌制过的肉放到火上慢慢烤,让肉在烟火的熏烤下逐渐变得风味独特。经过这些工序制作出来的猇亭腊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切开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气,无论是清蒸还是炒菜,都能让菜肴散发独特的香味,是馈赠亲友和自家品尝的佳品,充分展现出其作为当地特产的独特魅力。

3. 猇亭鱼糕

猇亭鱼糕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以鲜鱼作为主要原料,通常会选用草鱼、青鱼、鲢鱼等肉质鲜嫩的鱼类,取其白色部分的鱼肉,挨着鱼皮的红色肉则会去掉,这样能确保鱼糕最终呈现出洁白如玉的色泽,也不会影响口感。在制作时,还会搭配鸡蛋、面粉或淀粉等辅料,像鸡蛋要分离出蛋清和蛋黄备用,面粉或淀粉则起着增加黏性的作用。

其制作方式主要是蒸煮。先将鱼肉切片,用料酒和水浸泡去腥后,与切成沫的肥肉一起剁碎,加入姜蓉、葱白等继续剁碎或绞碎,然后把蛋清液、淀粉等加入其中,按照同一方向搅拌均匀,期间水分要分多次加入,确保搅拌充分。接着将处理好的食材放入蒸锅中,大火蒸制一定时间,期间如果中部有积水,要及时打开锅盖,用干净的毛巾把糕上的积水吸干净。蒸好后,用纸吸干表面水分,涂上蛋黄液再蒸几分钟,待蛋黄熟透后关火出锅,放凉后即可切成片享用。猇亭鱼糕色泽洁白,口感细腻,入口即化,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在当地的宴席等场合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也是外地游客来到猇亭必尝的特色佳肴之一。

4. 猇亭豆腐乳

猇亭豆腐乳有着独特的风味,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制作时,首先会选用优质的豆腐作为原料,豆腐的品质直接影响着豆腐乳最终的口感和风味。

制作工序从豆腐的处理开始,将豆腐切成均匀的小方块,有的做法会用开水烫一下豆腐杀菌,晾凉备用。然后进入发酵环节,有的会使用腐乳发酵菌,将菌粉用凉白开化开后过滤,把晾凉的豆腐在菌液中均匀滚一下,放在合适的带盖容器中进行发酵,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发酵时间有所不同,比如 25 度环境下约 2 - 3 天,15 度环境下约 7 天左右,10 度环境下约 10 天左右,发酵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随意开盖。发酵好后,将每块豆腐分开,戴上一次性手套抹平表面的白毛,放到通风处晾干几小时或者直接进行下一步操作。接着准备好高粱白酒、盐以及辣椒面等调料,先将豆腐在白酒里滚一下,然后撒上辣椒面和盐等滚均匀,让每块豆腐都裹满调料。最后装入经过白酒消毒的玻璃瓶中,还可以淋入麻油,盖上盖子密封,继续发酵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时间越长,内部越细腻,口感越绵密,味道也越好。猇亭豆腐乳色泽红亮,口感鲜美,咸淡适中,有着独特的风味,无论是搭配米粥还是作为菜肴中的调味辅料,都别有一番滋味。

(二)现代特色名菜

1. 首届猇亭区 “十大名菜” 介绍

首届猇亭区 “十大名菜” 可谓是汇聚了猇亭美食的精华,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猇亭肥肠鱼跃龙门,这道菜在食材的选用上十分讲究,精选新鲜的肥肠和肥美的鱼肉,肥肠处理得干净无异味,鱼肉鲜嫩爽滑。在口味呈现方面,巧妙地将肥肠的醇厚与鱼肉的鲜美相融合,经过独特的烹饪手法,使得菜肴既有肥肠的香浓,又有鱼肉的清甜,汤汁浓郁醇厚,让人回味无穷。创意亮点在于将两种看似普通却极具风味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打造出了独特的口感体验,“鱼跃龙门” 的菜名更是赋予了其美好的寓意。

猇味肥肠鸡也是备受瞩目的一道菜,选用当地土鸡和优质肥肠,鸡肉紧实有嚼劲,肥肠软糯入味。烹饪时,用独特的酱料和调料进行炒制,让鸡肉和肥肠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吃起来麻辣鲜香,各种味道相互交织,层次分明。而且这道菜在摆盘等方面也别具匠心,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增。

荔枝脆鳝这道菜,则是将鳝鱼进行精心处理后,炸至酥脆,外形犹如荔枝般圆润可爱,口感上外酥里嫩,再搭配特制的酸甜酱汁,酸甜的味道恰到好处地中和了炸物的油腻感,给人一种新奇又美味的用餐体验,在创意和口味上都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飞燕归巢、乡里跳跳鱼、粗中有细、喻记辣子鱼、猇亭思乡鱼、琥珀肥鱼冻等菜品,也都各自在食材选用、口味打造以及创意呈现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共同构成了猇亭区丰富多彩的美食画卷,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

2. 其他获奖名菜

在猇亭区的众多名菜中,获得 “十大名菜” 金奖的部分菜品也有着极高的人气。像有机鱼丸,它选用新鲜的有机鱼肉,手工捶打制成鱼丸,这样制作出来的鱼丸口感紧实且富有弹性,咬下去鱼肉的鲜香瞬间在口中散开。在烹饪时,可以煮汤,鱼丸在鲜美的汤中漂浮,汤鲜味美,营养丰富;也可以用来涮火锅,吸收火锅底料的麻辣鲜香后,别有一番风味。其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对食材品质的严格把控以及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让食客能品尝到最纯正的鱼丸味道。

再比如一品坛香肉,精选优质的猪肉,经过独特的腌制和炖煮工序,肉变得软糯入味,入口即化,而且肉香浓郁,那醇厚的味道在舌尖萦绕。炖煮时加入的各种香料和配菜,也让这道菜的味道更加丰富,香气四溢,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宴请宾客,都是餐桌上的一道硬菜,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些获奖名菜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在猇亭区的美食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前来探寻美食的游客们提供了更多美味的选择。